我坐在電腦前打字,薇薇卻不停地跑過來打擾我,以至于寫了上句不知如何寫下句了。她一會兒讓我陪她玩游戲,一會兒讓我給她講故事。
最初,我還能盡量克制自己,告訴她,等媽媽忙完了再來陪你玩。
她似乎是同意了我的建議,于是高興地轉身離開。可沒到五分鐘,她又來了, 「媽媽,你陪我玩吧,陪我玩吧。」她一邊說還一邊拽著我的胳膊。
無論我怎麼勸說都無濟于事,終于,我還是爆發了,猛地站起來朝著薇薇大吼, 「跟你說多少遍了,讓你自己先玩會兒,你為什麼不聽呢?」
也許是我的聲音太大,也許是我生氣的樣子很可怕,薇薇站在原地小聲哭泣。我的吼聲也驚動了孩子的爸爸,他走過來將書本重重地拍在桌上, 「你干嘛?你對孩子吼什麼呢?」
我自知理虧,也不好再說什麼。薇薇見狀伸出雙手可憐巴巴地對我說:「媽媽,抱抱。」
事實上,吼了孩子,我也很心疼。為什麼孩子被吼之后,還反過來要抱抱呢?孩子是真的沒心沒肺,不會記仇嗎?
孩子被吼后,為啥還要哭著尋求抱抱?
1.害怕被父母拋棄
孩子在被吼之后,往往還會哭著尋求抱抱,也許你會認為這是孩子意識到自己錯誤的表現,然而,孩子怎麼能夠那麼快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呢?不過是內心恐懼、害怕罷了。
當孩子面對家長的怒吼時,安全感就會減弱,從而害怕被父母拋棄。
遇到孩子淘氣,或者固執地要做某件事情或要某件物品的時候,家長好言相勸仍不起作用的時候,家長往往會大發脾氣。有的家長甚至會威脅恐嚇孩子:
「我不要你了。」
「你走開,我不是你的媽媽。」
所以,如果家長經常怒吼孩子,只會讓孩子越來越沒有安全感,同時,也不利于孩子良好性格的養成。
2.孩子想通過擁抱尋求安慰
李嘉誠先生在回憶自己所受的家庭教育時,曾非常深情地說:「特別難忘記的是父親的擁抱。我至今還清楚地記得,穩健而富有涵養的父親,與我親密接觸時,常常會忍不住緊緊擁抱我,并把我舉得很高……」
父母的擁抱往往是對孩子最大的鼓勵,它會讓孩子更加踏實,也會讓孩子更加自信。
有人說:「在親子關系中,一個擁抱勝過千言萬語。」我深以為然。
尤其是當孩子被拒絕、被批評、被吼之后,他們更需要與家長有肢體接觸,從而讓自己的情緒逐漸穩定,從中獲得安慰。
相信不少家長都有過相同的經歷,那就是當孩子哭鬧不止的時候,無論你說什麼,他們都聽不進去。只有在孩子情緒穩定的時候,才聽得進去家長的「教育」。
因此,孩子哭著尋求抱抱,也是希望得到父母的安慰,讓自己的情緒變得穩定。
當孩子哭著求抱抱的時候,我們到底應該怎麼做呢?
當孩子哭著求抱抱的時候,也許我們內心會猶豫,一是擔心自己抱孩子就是對孩子妥協,以后孩子就會習以為常;二是擔心孩子以后變本加厲,沒有規矩可言。
面對孩子哭著尋求抱抱,以下兩點可供參考:
1.不要吝嗇擁抱
誠然,在吼孩子之后后悔的家長十之八九。既然如此,那就不要吝嗇擁抱,因為擁抱是最能安撫孩子情緒的有效途徑。
當孩子說出「媽媽,抱抱」的時候,或者伸手求抱抱的時候,不妨給孩子一個大大的擁抱吧!
孩子的緊張、不安情緒等到家長的正面反饋時,孩子的安全感也會不斷上升。
2.就事論事,傾聽孩子的聲音
如果家長沒控制好情緒,因自己的原因遷怒于孩子,那麼家長需要向孩子承認自己的錯誤。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孩子是父母的復印件,父母應該給孩子做好榜樣。
如果孩子因為調皮搗蛋被吼,我們也不必著急給孩子貼「不聽話、搗蛋鬼」等標簽,真正需要做的是了解其背后的原因,聽聽孩子的心聲,而不是把我們的想法強加在孩子身上。
同時,家長也應該告訴孩子下次應該怎麼做。
日常生活中,我們很難做到不吼孩子,因為誰都難免有情緒失控的時候。我們要做的不是一味地自責,而是首先調節自己的情緒,讓自己的情緒穩定,然后去安慰孩子,了解孩子的感受,提出正確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