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朋友發朋友圈感嘆,「半大小子,氣死老子」,原來,兒子在學校闖禍了,他把一條毛毛蟲,塞進了女同桌的文具盒里, 惹得班級里大亂。老師氣得臉色蒼白,趕緊給爸爸打電話。
兒子接回家,爸爸媽媽想要和他溝通一下,為什麼要做這樣的事情,兒子把自己鎖進臥室里,就是不出來了。不管父母怎麼說,就是不開門。爸爸一生氣,把臥室的鎖砸壞了,把兒子拽出來打了一頓。
爸爸累得出了一身汗,孩子 咬著牙一言不發,事情就僵住了。
爸爸媽媽很困惑,兒子小時候是個乖巧懂事的孩子,生活中很勤快,學習也從來不讓人操心。可是,自從孩子上了國中以后,就像變了一個人似的。你讓他往東,他就偏往西,你讓他追狗,他就偏要攆雞,真真把人都要氣死了。
孩子該怎麼教育,父母也陷入了困境。
其實孩子進入青春期以后,在以下方面會有很大的變化,父母更不應該和孩子去較勁兒。
第一,男孩情緒不好,父母不要和他較勁兒。
孩子進入青春期以后,就像變了一個人似的,最突出的表現就是 情緒變得不穩定,特別是青春期的男孩是非常易怒的。也許你不經意的一句話,就觸動了孩子的「逆鱗」,好斗、易怒、暴躁,是青春期男孩經常會有的情緒表現。
我曾經看過一本書,叫作《在男孩女孩學習大不同》,書中告訴我們,男孩青春期情緒暴躁不是他們的錯,而是他們的生理特點造成的。
男孩進入青春期之后, 睪酮分泌的增多,使得產生憤怒、恐懼情緒的杏仁核增大。所以男孩進入青春期以后,才會顯得情緒不穩定,好斗、激進。
知道他們情緒不好的深層次原因后,父母就和兒子較勁了。
當孩子情緒不好的時候,我們可以疏導孩子的情緒,也可以冷處理。等孩子的情緒冷靜下來再去溝通,最錯誤的方式就是和孩子去硬碰硬。
第二,孩子進入青春期的言行舉止,父母不要太較勁兒。
孩子進入青春期以后,言行舉止就會變得讓人覺得很「別扭」。比如,穿衣打扮的風格越來越另類,故意不講究衛生,偶爾說一句、兩句臟話,說話辦事也不愿意循規蹈矩,顯得特別另類。
父母經常會因為孩子的這些叛逆行為而生氣,會嚴厲地批評教育孩子,搞得親子關系非常緊張,其實也沒有多少必要。
13歲~17歲的男孩,這樣的叛逆行為,心理學家稱之為「 心理斷奶期」。孩子的自主意識不斷增強,總是想要試圖挑戰父母這個權威的威信,來證明自己已經長大了。所以,孩子和父母對著干,也是在想要向父母證明自己的能力變強了。
第三,孩子進入青春期,學習方面要多引導,不要太較勁兒。
孩子的青春期,是學習最關鍵的一段時期,男孩的學習態度不如女孩,也是很多父母的真實感受。父母越是重視,孩子反而越顯得吊兒郎當,父母越是嘮叨, 孩子就反其道行之。
孩子在學習過程中,偶爾有一些小的問題,父母要引導孩子,也要讓孩子在緊張的學習中,有偶爾放松心情的時刻。
青春期是孩子的一段特殊時期,也是非常重要的人生階段,需要父母的正確引導,才能順利地長大成才。如果你感覺教育一個青春期的孩子是非常費勁兒的,也許就是你的教育方式是有問題的。
家有青春期男孩的父母,在這幾個方面做好,孩子的成長會更加順利。
孩子進入青春期,父母要懂得尊重孩子。
很多父母對孩子不夠尊重,這是一個很普遍的現象。因為父母把自己放在長輩的身份上,俯視孩子,總是想要干涉孩子所有的事情,孩子試圖擺脫,就會親子關系比較緊張。
父母 要懂得尊重青春期的孩子,特別是孩子的隱私問題。尊重孩子是獨立的個體,要讓他們有自己自由的時間和空間。孩子感受到被尊重,對父母的意見可能更容易接受。
孩子進入青春期,父母要多和孩子溝通交流。
孩子進入青春期以后,變得不好溝通交流,不愿意和父母說話,因為一些父母的 溝通方式是不對的。比如,一些父母總是用命令式的語氣和孩子說話,「你趕緊去睡覺,立刻!馬上!」父母的咆哮和暴躁,會讓孩子的抵觸情緒更強烈。
父母和孩子溝通交流,盡量用選擇式語氣,和孩子商量一下,這件事情可不可以這樣?孩子覺得自己被尊重了,也許會更容易去完成任務。和孩子溝通要有耐心,也要有技巧,父母也要多學習。
理解、尊重、耐心,孩子的成長離不開父母的默默付出,在父母的守護下,孩子也會順利度過青春期這個特殊階段的,讓我們一起靜待花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