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說:「媽媽你猜我考了多少分?」,你的回答,影響他未來成績

Wendy媽 2022/11/06 檢舉 我要評論

在街道轉角處,我看到一個小男孩蹦蹦跳跳地跟在媽媽后頭,他邊走邊仰著脖子興奮地問:「媽媽,你猜我考了多少分?」

很可惜,我還沒來得及聽媽媽怎麼回答,他們就消失在拐彎處。

男孩的這個問題,引起了我很大的興趣。我也想問問你們,當孩子這麼說時,你們會怎麼回?

一,第一個問題:「媽媽,你猜我考了多少分?」

我正好看到心時代父母研究院院長王紀瓊的一個演講視訊,感觸特別深。

他兒子也是興高采烈地問,我成績出來了,爸爸猜猜,我數學考了多少分?

兒子平時也就70、80左右,看他那個興奮勁,這次一定考得不賴。如果是你,你會怎麼回?

說100分合不合適?

當然不合適。人家本還開心得不行,你這一上來就說滿了,孩子立馬就蔫了,笑容逐漸消失:「那沒有。」

王紀瓊老師回答的是:80。

孩子眼睛一亮,著急了:「不是,不是,再往上猜一點。」

王紀瓊又加一點,81。

孩子急得直跺腳了:「不是,再往上猜一點。」

王紀瓊繼續往上加,85。

孩子頭搖得跟撥浪鼓似的:「哎呀,再猜,再猜。」

孩子的期待一點點在增加,他的自豪感也一點點上漲,他比你還著急!

當你從孩子平時的成績,一點點往上猜時,他可有勁了,最后格外自豪地宣布答案:「我終于考到90分了!」

平時只考70、80,這次考了90,你會是什麼反應?

我見過有些家長,雖然心里開心,但為了不讓孩子驕傲,于是故作淡定地說:「雖然有進步,可不許驕傲啊,聽到沒有?」。又或者是略表遺憾:「90啊,其實你要再仔細認真一點的話,能考得更好。」

為啥很多父母抱怨說,孩子不愿意跟我說話。

為什麼不愿跟你說話?

因為沒意思。

你上來就猜滿了、把天聊死了,孩子還有啥意思啊?他哪還愿意自討沒趣呢?

我們經常說,聊天是門藝術。父母與孩子聊天,真的是一門藝術。只有與孩子的對話,有意思,能勾起他的興趣,他才愿意與你說,而不是一看見你就繞路。

當聽到孩子進步時,請帶著你的智慧,激動地配合他:「哇,是嗎?真好啊!」

二:第二個問題:「媽媽你高興嗎?」

孩子成績進步了,你也在心里樂開了花。于是,孩子接著問第二個問題:「媽媽,你高興嗎?」

他考得好,你高興嗎?咋回答?高興,還是不高興?

高興對不對?

不對!

為什麼不對?來,看看「標準」答案。

王紀瓊很認真地看著兒子,并且告訴他:「兒子,爸爸聽到你很高興,所以爸爸特別高興。」

我看評論區很多人說,當聽到這句話時,不自覺就淚如雨下。

父母愛孩子嗎?當然愛。但孩子知道嗎?不一定!

很多孩子,從小到大,以為父母愛的,只是他的分數、他的成績、他的成就,而恰恰不愛的,是孩子他本人。

我們高興,是因為孩子高興,而不是因為他考了90而高興。所以,我們為他的高興而高興。

這麼繞干啥,這兩個回答有啥區別?

當然有區別,而且是天壤之別!

你因為他高興而高興,你傳達給孩子的是:我愛的是你這個人,不是你之外的任何東西。

如果你因為他考了90分而高興,你告訴孩子的則是:我為這個分數高興。

每次孩子考得不好,你就不高興,考得好你就高興。時間長了,他會咋想?原來我考得好是為你哄你開心啊!

那等哪天他生你氣了,他叛逆了,他就不好好學了,不好好考了,看你還咋高興!

正如王老師說的,很多孩子厭學,他厭的不是學,是家長。

所以說,你的回答,決定他未來的成績。

《非暴力溝通》中也講道,當和孩子溝通時,請用上你的感官,比如「我看到」,「我聽到」。

孩子取得好成績,回來跟你報告好消息時,你開心之余,請告訴他:

「媽媽看到,為了這次考試,你準備了幾個月,每天找資料、記知識點,不斷訓練,媽媽替你感到高興。

聽到你說,你非常開心,所以媽媽也很開心。」

請把你的愛,用鼓勵而不是夸獎的方式傳達給他。孩子的前行之路,會走得更輕松、更有動力!

三,第三個問題:「獎勵什麼?」

孩子考高分,他們大多都有一個想法:「有什麼獎勵呢?」

獎啥?獎錢?獎玩具?還是獎吃的?

都不是!

王老師跟他兒子說的是:「爸爸回去給你一個大大的擁抱。」

要擁抱干什麼?太不實在了,還是來點物質獎勵更實在。孩子會有自己的想法:「我要求也不高,想喝上次喝過的奶茶。」

孩子倒也不貪,這要求確實不高。那你要咋說?爽快地回答「好」?

不可以!

他考得好,跟你要物質獎勵,你同意。那麼這件事,就成了一種交易。以后他每進步一次,都需要靠物質來維持,你會把他慣壞的。

王老師給兒子的回答,我特別認同:

「孩子,你是我兒子,我是你爸爸,就算考差了,你想喝奶茶,你也可以跟我說,這跟考試無關。并且,爸爸還決定給你個大大的擁抱。」

孩子喝了奶茶,但他不會覺得,這是自己考高分「換來」的,而是因為父母愛他。所以,他能喝到奶茶。

并且,考得好,他得到的不是物質獎勵,而是擁抱,是父母的內在支持。

這樣的孩子,才會擁有我們所說的「內驅力」以及「安全感」。

其實仔細想想,我們對待孩子,是不是這樣?

孩子哪怕考倒數第一,難道我們就不要他了嗎?不準他進家門了嗎?不給他買衣服不給飯吃了嗎?

沒有!

就像侄子跟我哥犟嘴,賭氣不肯吃飯,我哥依然會把桌上剩下的幾只蝦都留在了侄子碗里。

不管孩子考成啥樣,我們依然會盡量滿足他的要求,給他提供生活保障,做我們該做的事。

因為,他是我們的孩子。我們為他付出,是因為親情,而不是因為他考了高分的「交易」。

四:什麼影響一個人的幸福感?

哈佛曾耗時75年,追蹤調查724個人,研究一個人的幸福感從何而來。在這些人里,有從哈佛畢業的頂尖人才,也有最普通甚至貧困的人。

研究人員從這項歷時75年的調查中發現,最影響一個人幸福感的,是他的親密關系。

孩子與父母建立愛的聯結,建立緊密的親密關系,他的大腦功能會更活躍、身體更健康、幸福感也更強。

因為良好、溫暖的關系,具有保護作用。

尤其是對孩子來說,他需要建立安全感,需要父母給予他安全感。只有感覺自己是安全的、被愛的,他才能安心茁壯成長。

而他這一生,也才更可能過得幸福。

王老師最后說了一句話,我很認同,也想把這句話送給大家:

「我寧愿要一個有良心的孩子,也不愿意要一個考試第一,卻對我沒有愛的孩子。」

搶先看最新趣聞請贊下面專頁
用戶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