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糖果洗漱的時候,我讓她刷牙。牙膏擠好了,水倒好了,她也拿起牙刷了。我滿意地轉過身去洗臉。
等我洗完臉回頭看,她正拿著牙刷奮力地刷著,每一下都那麼賣力, 把地板刷得乾乾淨淨。
我那叫一個激動,頓時就沒忍住,朝她吼了一句,你在幹什麼啊?糖果嚇得一哆嗦,扔下牙刷就哭起來,我沒理她,走了出去。
糖果趕緊追了上來,緊緊地抱著我的大腿,邊哭邊喊,媽媽,媽媽......
我在心裡歎了一口氣,轉過身,抱住了她。之後我走到哪她跟到哪,並且殷勤地給我倒水、拿衣服,說媽媽我好愛你啊之類的話。
相信這種雞飛狗跳的日常,很多父母都有經歷過,並且會發現,吼完孩子後,他似乎更粘人了。
為什麼每次朝孩子發完脾氣,他不但不「記仇」,反而會對你更親熱,甚至主動做一些事討你開心?
其實深究背後的原因,你可能會很心疼。
一:出于「依戀」的需要
《發展心理學》中, 指出孩子對父母,會有一種「依戀」的心態。
當孩子依戀父母時,他會全盤接受父母,其實也就是「無條件的愛」。
我們愛孩子,難免會加上一些附加條件:聽話、乖、成績好、優秀等等。但孩子愛我們,卻是無條件的,不管我們是美是醜,是富是貧,孩子都是無條件愛並依戀我們的。
所以,孩子會在心裡儘量維護父母的形象,即便我們吼他甚至打罵,孩子也不會認為,父母是「壞」的、不好的。 他會在心裡自責,是因為我沒有做好,所以爸爸媽媽才發脾氣。
而為了彌補自己的過錯,也為了確定爸爸媽媽是否還愛自己,他會過來「求抱抱」,甚至做出一系列討好的事情,只為了讓你消氣。
這種情況偶爾出現一兩次問題不大, 但如果經常發生,孩子就會產生不安全感,無法與父母建立牢固的依戀關係。
時間長了,你會發現,孩子會變得越來越害怕你,並且與你越來越疏遠,不大敢與你親近了。
二:安全和歸屬的需要
馬斯洛把人的需求分為5個層次,第二個層次和第三個層次分別是「安全的需要」及「歸屬的需要」。
孩子被吼後,他急需得到父母的原諒和回應,是因為他內心恐懼,害怕父母真的不要自己了。而 對于一個無法獨立生存的孩子,無疑會受到「安全」的威脅。
當父母排斥自己的時候,孩子會沒有歸屬感,他需要重新得到父母的接納,所以才會哭著求抱抱。
我看到有些父母,實在太生氣,便會將孩子關到門外,想以此來讓孩子長個教訓。雖然孩子當下會被嚇得變乖,但其實, 孩子的內心會有深深的恐懼感,因為他面臨著被拋棄的危險。
雖然我們大人只是嚇唬一下,但孩子會當真,當他的安全感和歸屬感受到威脅時,這件事會在他心底打下深深的烙印,甚至可能會記得一輩子。
所以,我們即便再生氣,也不要過分地嚇孩子,這可能會影響孩子的性格,讓他變得膽怯、小心翼翼。
三:出于愛
相信很多父母,打孩子的時候,只是因為一時的情緒。而事情過後,又會無比的後悔。
當我們覺得自己做得不對,跟孩子道歉時,孩子卻會毫不猶豫地原諒,並且表示,自己一點也不生我們的氣。
我們總以為,父母是最愛孩子的。但其實,孩子對父母的愛,遠比我們想得更深沉。就像上文說的,孩子對父母的愛,是無條件的。
即便父母發了脾氣,孩子也會在內心自我解釋,說爸爸媽媽是最好的父母。于是,他們就會選擇性遺忘,而只記得父母的好。
所以,我們面對孩子做錯事時,還是要多忍耐,不要動不動就凶他們。他們被吼後不記仇的原因,真的很令人心疼。
四:如何控制自己不吼罵孩子?
在和孩子「鬥智鬥勇」的過程中,要父母一次也不發脾氣,真的很難做到。畢竟我們也是第一次當父母,我們也會有情緒,我們也有不耐煩的時候。
只是,每當想要發脾氣時 ,不妨讓自己意識到這件事:我正處于情緒失控的邊緣。
如果脾氣不發出來,我們不舒服,但打罵孩子吧,事後我們又後悔,覺得孩子太可憐。這時候, 我們不妨用心理學家魯道夫提出的辦法:尋找一個舒適區。
這個舒適區,是讓你感覺好一點的地方。如果你覺得看書能讓你好起來,你可以看會書;如果你覺得追劇能讓心情舒暢,那就追一會劇。直到你感覺自己心情好一點,能理智地處理事情,再回來面對孩子。
其實,呆在舒適區,就是平復自己的心情,不因情緒失控而做出錯誤的決定。
重新面對孩子後,我們可以更理智地處理事情。
比如看到糖果拿牙刷刷地,我應該先聽聽,她為什麼要那樣做。我是後來問她才知道,她看見地板髒,覺得應該刷乾淨才可以。
孩子的世界就是這麼簡單,他不會像我們大人一樣計較太多的得失,也沒有那麼多條條框框,只是覺得髒了,她幫忙刷乾淨,僅此而已。
後來我告訴她,幫地板忙,地板會很感激你,但是牙刷是用來刷牙的,不是刷地板。我們有拖把,如果下次你想讓地板乾淨,可以拿拖把拖。
糖果聽後,每次想幹什麼,都會提前問清楚,媽媽,我可以拿這塊布抹桌子嗎?媽媽我可以拿這個杯子裝沙子嗎?媽媽我可以在這個書上畫畫嗎?......
當然,孩子會有經常忘記的時候,但我們要做的,就是多一些耐心,然後告訴她方法。最後,不厭其煩,多教幾遍。
孩子被吼後,不但不「記仇」,反而跟你更親。這種情況,你有遇到過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