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事樂樂媽媽發現,3歲的女兒和自己一點兒也不親。
好吃的零食水果,樂樂第一時間想到的都是給奶奶留一份,很少問自己吃不吃。
一家人坐一起看電視,樂樂總是依偎在奶奶身邊,和奶奶摟摟親親,和自己卻很少有這樣的親密動作。
前幾天奶奶有事兒回老家了,樂樂晚上和自己睡,一直哭鬧著要找奶奶,折騰了大半宿才睡著。白天也是心不在焉,一個勁兒問奶奶啥時候回來。
樂樂媽媽心里很不是滋味,和我抱怨「我才是親媽呀,孩子怎麼這麼偏心眼。難道真是應了那句老話 ‘孩子跟誰睡,就和誰親’?」
孩子跟誰睡就和誰親,這是真的嗎?
央視主持王小騫就遇到過和樂樂媽同樣的問題。
王小騫有一個非常負責的育兒嫂,將孩子照顧得很好。每次王小騫想照顧女兒時,育兒嫂總是推她回房睡覺:「你快去休息,這里有我。」
王小騫覺得自己帶孩子特別省心,一點兒都不累。結果等女兒四個月大時,她發現,女兒開始拒絕爸爸媽媽的抱,只喜歡黏著育兒嫂。
王小騫連忙請教了育兒專家后才明白: 「不是我做媽媽的心不夠,道理其實很簡單。孩子跟誰睡,這個孩子就是誰的。」
在發展心理學中,將嬰兒(0-3歲)和主要養育者之間的 情感連接分為了四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無差別的社會反應階段
在這個時期,孩子對任何人的反應都是一樣的,他們不會將父母和其他人區別開,對所有人都一視同仁。
第二個階段:有差別的社會反應階段
孩子開始有選擇地區別對待了,對于自己的主要養育者,孩子明顯會更加偏愛。比如對主要養育者的微笑會增多,主要養育者出現在視線內,孩子就會變得比較活潑,更快樂。
第三個階段:特殊的情感聯絡階段
這是孩子與主要養育者建立特殊情感依戀的時期,他們之間的感情鏈接開始變得更加緊密。
第四個階段:互惠關系形成階段
這個階段里,孩子已經把主要養育者當成了自己交往的伙伴,內心建立了足夠的安全感,能夠在陌生的環境中積極地探索和操作。
發現了沒, 孩子的情感建立和我們想的不一樣。
我們認為孩子天生就對母親有依戀,誰生的就親誰,然而 事實卻是,孩子的情感依戀是一個循序漸進的建立過程,是一點點形成的,也就是說,孩子的情感建立對象是他的主要養育者,并非一定是母親!
誰照顧自己,誰就是「媽」,雖然殘酷,但是事實!
不和父母睡的孩子會出現問題嗎?
很多人認為,孩子還小,什麼都不懂,小的時候老人幫忙帶,大了自己帶就來得及。所以不少年輕父母,在孩子上學之前,都將孩子丟給老人,自己忙事業享受生活。
等到孩子接到身邊,自己帶的時候,發現,各種問題出現了。
孩子和自己疏遠
演員章齡之在一檔綜藝中做過這樣一個心理測試:在「爸爸,媽媽,外公,外婆,老公,朋友」中,選擇留下一個親人,你會留誰?
讓人驚訝的是,她 第一個舍棄的竟然是父母,而最終留下的人卻是外婆。
原來章齡之的父母,在她1歲的時候就去了日本,章齡之從小是被外婆帶大的。因此,長大后的她和父母的關系一直非常疏遠,就算走路也要間隔1米的距離。
李玫瑾教授曾指出,0-3歲的孩子,是情感撫養的關鍵時期,這段時期如果出現情感的缺失,可能會造成親子之間的隔閡。
從小就缺乏父母的愛,孩子會默認為父母不愛自己,而這種隔閡有的會延續一生。
孩子性格出現問題
老年人的性格心理其實是處在老化衰退的階段中,他們的性格相對拘泥刻板趨于保守,他們的適應能力開始變差。
所以不少老人帶大的孩子,性格沉悶不活潑,不愛接受新事物,缺乏冒險精神,遇到什麼事情都喜歡往后退。
還有的老人容易對孩子產生溺愛,結果導致孩子性格飛揚跋扈,肆意妄為,變成小霸王。
明明應該是父母更親近,卻更愛爺爺奶奶姥姥姥爺,老人帶大的孩子往往安全感不足,性格比較擰巴, 總之,老人帶大的孩子在性格上相對來說更容易出現問題。
兒童心理學家鮑爾比說:「錯過孩子建立依戀對象期,如果推遲到2歲半以后,再好的母親撫養都沒有用了。
和誰一起睡,看似是小問題,其實是在幫助孩子建立安全感,依戀感,幫助孩子豐富人格的一個過程。孩子越小,父母越要重視這個問題。
1、孩子3歲前,盡量陪娃睡
育兒專家張思萊教授指出: 父母和子女同睡非常必要,能大大促進親子關系的親密。但最好的方式是,父母和孩子同房不同床,既保證父母在孩子身邊,又保證孩子能養成獨立習慣。
不要急著給孩子分房睡,也不要將孩子推給老人。
在孩子3歲之前,盡量讓孩子和父母一起睡,即使不同床,也要保持在同一個房間里。尤其是媽媽的呼吸和體香對孩子來說,是最大的安全感。
而每個陪伴孩子入睡的過程,是建立親子依戀關系與親子情感交流的最佳時機,和孩子聊聊天,輕撫他的小手小腳,給孩子講講睡前故事,對孩子來說是情感上最大的撫慰。
2、盡量多陪伴孩子
教育專家林格曾經說過: 「父母在該教育和照顧孩子的時候,千萬不要借口工作忙,而忽略對孩子的陪伴。
孩子3歲前,是情感和人格形成的黃金時期,同時3歲之前的孩子,大腦處于高速發展,適當地陪伴可以讓孩子變得更聰明。
很多家長認為孩子還小不用陪,實際上是硬生生錯過了孩子人生中最重要的三年。
放下手機,放下工作,陪伴孩子玩一會兒玩具,和孩子一起讀讀書,帶孩子一起在大自然中跑一跑。除了促進體力智力的發展,更重要的是幫助孩子建立了穩定的情緒和健全的人格。
著名作家龍應臺指出:父母跟食物一樣,都是有期限的。
孩子的成長是不可逆的,很多事情錯過了就是父母和孩子的終身遺憾。
愛是相互的,當我們希望孩子愛自己的時候,首先要做的就是先全身心地愛孩子,陪伴孩子。不要等到我們需要孩子的時候才發現,孩子早已遠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