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怎麼正確判斷,孩子是否缺乏安全感嗎?媽媽一離開孩子就大哭,是缺乏安全感的表現嗎?
一個方式就是看媽媽離開時的反應和離開后的反應。媽媽離開時沒有反應,回來時也不擁抱孩子,那麼孩子對媽媽是回避的態度,這樣的孩子安全感較弱。
而那種媽媽在場時很主動地探索周圍,媽媽離開時哭鬧一下,但很快就自主玩了,媽媽回來后擁抱親吻以后,能很快平靜下來接著玩的孩子,才是擁有健康親子依戀關系,也很有安全感的孩子
現在幾乎每個家長都熟知一個詞,叫做「安全感」,也明白要給寶寶建立充足的安全感,但是「安全感」具體指的是什麼呢?如何讓寶寶感到安全?
安全感是一種心理狀態,是一種內心確認的感受,包含對以下三個疑問的確認:
我能活下去嗎?我能做我自己嗎?我足夠好嗎?從這三個疑問中,其實就可以看到,安全感并不是簡單地保障寶寶的人身安全,它的建立是一層一層深入的:首先,解決生存問題,我能活下去嗎?
對于剛出生的嬰兒來說,離開媽媽的肚子以后,首先要解決的問題是如何生存,這個時候媽媽會持續地穩定地給寶寶提供乳汁或者奶粉,給寶寶安排舒適的小床和衣服。
接下來,隨著寶寶慢慢長大,自我意識逐漸萌發,寶寶開始探索自我,我能做什麼事情,我有什麼樣的能力,我可以做什麼樣的判斷和選擇,我能行使什麼樣的權利,我自己足夠好嗎?我的家人是否始終如一地愛著自己,關注自己?所有這些心理層面的感受都是安全感建立的范疇。
充足的安全感會給孩子帶來什麼樣的積極影響呢?
安全感充足的孩子通常更有獨立的意識和能力,能更好地適應新環境。遇到失敗的時候會把原因歸結于事情,而不是別人對自己的評價孩子的自信心更充足
安全感不足的孩子又會有什麼樣的表現呢?
不敢表達自己的想法,在意別人對自己的評價,依賴別人在團隊中總是妥協自己的想法,不敢參與競爭害怕接觸新鮮事物注意:
安全感缺乏的孩子會有如上表現,但這些表現的誘因不一定都是安全感缺乏造成的,也有可能和氣質類型等因素有關,家長要注意甄別哦。
3、
那麼父母要怎麼做,才能讓孩子有安全感呢?
一、三歲以前盡量由媽媽照顧
幸運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
孩子從出生到3歲是安全感形成的最關鍵時期,如果在這個階段,寶寶得到足夠的愛和關心,那麼就能夠獲得足夠的安全感。
而孩子天生對媽媽存在依戀,這種依戀從肚子里就開始了,所以如果有可能,那麼在孩子三歲以前,盡量由媽媽照顧。
在我身邊就有一些媽媽,為了能夠更好地陪伴孩子成長,在孩子小的時候辭職選擇做全職媽媽,等孩子上了幼兒園,然后再出去工作。
2、 積極回應寶寶的情感需求
在以前「哭聲免疫法」大行其道,就連馬伊琍都對大女兒,使用哭聲免疫法,就是在孩子哭的時候,父母不理孩子,等到孩子不哭了,父母再去抱。
直到發明并踐行「哭聲免疫法」約翰·華生,他的大兒子在三十多歲時自盡身亡,女兒多次自盡,小兒子一直流浪,人們才發現它的弊端。
因此,在有了二胎后,馬伊琍舍棄「哭聲免疫法」,積極回應孩子的需求,她發現二女兒明顯的比大女兒,更加活潑開朗,更有自己的想法。
因此, 父母對于孩子的需求,要積極地回應,孩子哭了就給他一個擁抱,或者安靜地陪她一會兒,而不是冷漠的假裝看不見孩子的需求。
3、 不要頻繁更換撫養人
不要頻繁更換撫養人,有一對年輕夫妻,因為兩個都是獨生子女,所以孩子出生后,為了公平起見,孩子在外婆家待一個禮拜,然后在奶奶家待一個禮拜。
時間久了他們就發現,孩子變的內向不愛說話,還喜歡哭。所以,如果有可能盡量,不要頻繁地更換孩子的撫養人。
結束語:
如果孩子缺乏安全感,我們要從現在開始,慢慢培養孩子的安全感,給孩子更多的愛和陪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