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老人說:會哭的孩子有奶吃。原本以為這就是說孩子愛哭是好事,結果隨著兒子的出生才知道孩子愛哭,多讓當媽的崩潰。
可最近又有心理學的研究人員們發現,一個孩子是否愛哭不僅僅是有奶吃,更決定了他未來在社會上的一些行為方式,一個愛哭的孩子和一個不愛哭的孩子未來還是有些顯著差距的:
差距一:體現在情緒的自我調整上。
愛哭的孩子多半是在發泄自己的情緒,如果被父母抑制住了,他們的心態就會變得比較壓抑,這對孩子的未來成長有害無利,而父母允許孩子哭,而不是以你是男孩子,男子漢不能哭為由拒絕孩子哭,孩子就會很好地發泄自己的情緒,哭夠了,他們也就能夠準備好向下一個目標沖刺了。
差距二:體現在是否擁有高度的同理心上
一個在合適場所哭泣的人說明他們擁有極強的同理心,而且他們會用哭的方式來表達自己對他人的理解和同情,這反而是高情商的表現,在社交過程中,也更容易具備高超的控場能力。相反的是,如果一個人過于理智,別人哭,大家都哭,他卻忍不住表現出極其淡定,這說也說明這個人很難受到他人的接近。起碼在別人眼里,你的極度的壓抑的情緒可能說明你內心的冷漠,讓人覺得這個人不敢接近。
既然孩子愛哭是好事,那麼我們家長就一味地縱容孩子哭嗎?當然不是,在處理孩子的方面上,我們一定要秉承以下幾個原則:
首先,我們需要更多的耐心,給孩子哭的時間,愿意等孩子情緒的平復,這對孩子來說,可以幫助他充分地釋放情緒。
其次,必要時是要鼓勵孩子哭的。尤其是在孩子遭遇心理巨大壓力的時候和孩子不開心的時候。比如孩子被小朋友們誤解了,孩子最喜歡的東西丟了等等。這時候我們要給孩子一個完美的擁抱,然后鼓勵孩子哭出來,并哄孩子要合理地面對生命中的任何一種不可能的發生。直到孩子哭夠了,我們就可以放手讓孩子去玩了。
最后,家長一定要做好與孩子及時地溝通。不能任由孩子哭,而我們連孩子為什麼哭都不知道。或者一嗓子就給孩子的情緒吼回去了。甚至用羞辱的方式來質疑孩子的用哭來解決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