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孩子不懂得心疼你,從接他放學時你就做錯了!

Wendy媽 2022/11/02 檢舉 我要評論

自從果果上了小學之后,一直都是爸爸去接她放學。

恰好這兩天休息,爸爸建議我去接孩子,說是讓我見識一下學校放學時候的 壯觀場面

百聞不如一見,還沒到放學的時間,大部分家長就早早的在校門口附近等待。

里三層外三層,就是趕大集也難以見到這樣熱鬧的場面。

當我還在感慨沉思的時候,前面的人群開始騷動起來。

只見不遠處走來一排排,一列列,頭帶小黃帽的小學生,他們背著書包,臉上洋溢著無比的喜悅,一邊走一邊環顧四周擁擠的人群。

回家的路上,見到一個媽媽一手推著嬰兒車,不時的哄著嬰兒車里的孩子,一手挎著孩子的書包,時不時地提醒著孩子小心馬路上的汽車。

看到此情此景,內心無比感嘆,真是可憐天下父母心啊。

接孩子放學,對于任何一個父母來說,都是再平常不過的事情。

但從這一次接孩子放學,我卻發現了一個這樣一個現象: 原本背在孩子身上的書包,轉眼間就跑到了旁邊大人的身上

替孩子背書包,已經成為了許多家長的習慣;放學走出校門之后,第一時間把書包交給家長,也成為了許多孩子的習慣。

然而,這并不是一個好習慣。

你為孩子付出了很多,卻依然沒有讓孩子懂得心疼你,原因何在?

從你接他放學的時候,你就做錯了。

孩子不懂得心疼你,

是你付出過多

有時候孩子不懂得心疼你,不是因為你付出的太少,而是你付出過多。

在部分家長看來,「 孩子負責學習,我負責照顧其生活」,這是一種天經地義的分工。

這不僅體現在替孩子背書包的問題上,還體現在準備早餐,乃至于一切衣食住行上。

甚至有的父母怕孩子累著、餓著、受委屈,一到放學時候,就不停地追問孩子。

這幾乎成為了一種社會現象:我們想要孩子獨立,卻又不舍得放手,試圖把孩子變成長不大的嬰兒。

無微不至的照顧,不僅沒有讓孩子體會到父母的生活不易和辛苦,反而會讓他覺得這都是理所應當的。

付出過多,也會讓孩子覺得父母根本就不需要心疼。

在湖南曾經發生過這樣一起案件,12歲的男孩,因抽煙被母親責罵,爭執中竟然狠心用刀刺死了自己的母親。

事件發生后,男孩冷漠的狡辯:「 殺掉的是自己的母親,又不是別人。」

還記得那個在機場弒母的24歲留學生汪佳晶嗎?

作為一個成年人,留學日本五年,不僅從未打過一天工;

還每月跟母親討要生活費7000多元,就是這些生活費都是母親四處舉債,省吃儉用出來的。

而他卻心安理得地享受著母親給予的一切,從未想過要替母親分擔。

當他再次向母親要錢沒有被滿足的時候,竟然在機場眾目睽睽之下捅了前來接機的親生母親9刀。

慣子如殺子,溺愛不是愛,而是毀掉一個孩子和家庭的慢性毒藥。

如果你不想將孩子養成「白眼狼」,那就千萬不要替孩子做太多。

真正有遠見的父母,都懂得把「愛」藏起來。

要讓孩子看到父母生活的不易,讓他體會到父母的艱辛,更要讓孩子體驗到賺錢的不易。

唯有如此,孩子才會敬你、愛你,感恩你的付出。

從今天起,把你的愛適度「藏」起來,讓孩子學會愛與給予,懂得責任與擔當。

孩子放學,

第一句話一定要這麼問,很重要!

接孩子放學,你問的第一句話是什麼?你的第一句話,很可能會影響孩子的一生。

家長接到孩子的時候,與孩子交流的每一句話,都體現著家庭教育的水準。

生活中有不少爸媽,尤其是老人帶孩子,接到孩子的第一句話就是「今天有沒有聽老師的話?」

或者「今天吃飽飯了嗎?有沒有小朋友欺負你?」

父母想要知道孩子在學校中的表現,無可厚非,但是這種問話方式,很多都是在詢問孩子的生活情況。

孩子原本開開心心的放學了,還要努力去回想今天有沒有被別人欺負,長此以往,孩子就會覺得自己是一名「受害者」。

有的孩子不愿意再去上學,甚至出現社交恐懼。

大人問孩子什麼話,其實反映了家長的生活態度;

這會影響孩子的人生觀,會把孩子向正面或反面的方向引導。

孩子放學后,盡量避免問這幾句話:

今天吃飽飯了沒有?

有沒有小朋友欺負你?

今天老師有沒有兇你?

這些話很容易讓孩子聯想起上學時候的不愉快,對學校、老師產生抵觸心理。

「提問」看起來簡單,其實也是需要掌握一些技巧的。

如果你想知道孩子在學校里的表現,不妨試著這樣問孩子。

1、不要封閉式問題,把提問變成分享。

很多家長喜歡問提問式的問題,比如「今天過得開心嗎?」、「學習累不累呀?」

這樣的問題,孩子回答「開心/不開心」、「累呀/不累」,就此結束了聊天。

如果你再繼續追問,孩子就會轉移話題,不僅什麼都沒有問到,還多了一份焦慮。

聰明的家長不再是簡單的提問,而是引導孩子主動進行分享。

比如「今天有什麼新鮮事,要跟媽媽分享?」

有一次,我這樣問我家女兒,她跟我說了一件事:

班里有一個小男孩,上課的時候總是向她仍紙條,女兒怕被老師發現,就主動把那些廢紙收起來放到自己的書包里。

女兒一邊說,一邊從書包里拿出一張,還很開心地說「原來他上課在畫畫呀!」

「他總是把用過的紙,扔給你,你應該怎麼做呢?」我倆一邊走路,一天聊著今天發生的事情。

他再仍給我,我就舉手告訴老師。」

聽到女兒已有自己的注意,我微笑并給她豎了一個大拇指。

試著把對孩子的提問,變成一次分享,你會從孩子的分享過程中,感知到他一天的狀態。

即使遇到難題,也能及時給予引導。

2、今天有什麼好的表現?有什麼好的收獲?

作為家長,最想知道的應該就是孩子的學習情況。

如果你直接問「今天都學了什麼?」這樣的問題比較空洞,孩子最容易答出,學了語文、數學…

與其問一些空洞的問題,不如問一些更具有指向性的問題。

比如「今天你有什麼好的表現嗎?有什麼樣的收獲?」

這樣的問話,可以激發孩子努力回想自己在課堂上的表現:

比如舉手回答問題、獲得老師的小粘貼、得到老師的表揚等等。

這樣,就可以把話題向著更具體的內容延伸,孩子也更容易講出自己學習的詳細情況。

尤其是對于低幼年級的孩子,非常重視老師獎勵的小粘貼,也很在意老師的表揚。

你會發現,問到孩子得到獎勵的時候,他會越說越多,你們之間聊天的內容也會隨之鋪展開來。

父母這樣的詢問,可以讓孩子輕松講述一天中的所見所聞,并把歡樂同父母分享。

作為父母一定要記得,提問只是拋磚引玉,我們要做的就是傾聽。

聽孩子講他在學校的經歷、他的喜怒哀樂,可以從中發現他需要我們幫助的地方。

即便是孩子遇到不開心的事兒,父母可以稍加安慰,引導孩子關注我們值得關注的事情,他才會更快樂。

跟孩子聊天的時候,不要忘記問孩子一句「還有什麼需要我幫助的地方嗎?」

讓孩子感受到他是被關注的,無論發生什麼事情,爸爸媽媽的愛是永遠不變的。

教育無小事,接孩子放學其實也是一門學問。

不管是一把接過孩子的書包,還是詢問孩子一天的表現,都需要講究技巧和方法。

我們的目的只有一個,那便是把孩子培養成一個既獨立自主,又懂得感恩的孩子。

搶先看最新趣聞請贊下面專頁
用戶評論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