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常見五個小動作,看似不經意實為身體異常信號,家長別大意

Wendy媽 2023/03/01 檢舉 我要評論

對于家長來說,最擔心焦慮的事,莫過于孩子生病不舒服。很多時候我們會把寶寶生病的原因歸結為: 寶寶體質弱、抵抗力不好。但實際上,若非先天不足的原因,寶寶經常生病, 多是家長養護過程中出了「岔子」

寶寶一生病,全家人都跟著操心,尤其是媽媽幾乎是整宿不眠不休地守著,就唯恐自己稍不注意 「釀成大禍」,對寶寶成長發育造成不好的影響。

其實,寶寶每一次生病并都不會是「突如其來」的,生活中的一些小細節、某些小動作,看似不經意,實則為 寶寶「身體異常」的信號

因為寶寶太小,表達能力有限,很難跟大人描述自己身體上的不適,所以家長需要學會觀察和判斷。雖說語言能力不足,但 寶寶肢體語言豐富,如果生活中孩子出現以下5種小動作,說明他可能生病了,家長要引起重視!

信號一:睡‍覺打鼾

正常情況下,寶寶睡覺時是安靜的,只有輕微的呼吸聲。如果你發現孩子睡覺經常打鼾的話,那就要注意了。可以嘗試給寶寶換個舒服的睡姿,如果打鼾仍不止,則可能是寶寶身體出現異常。

寶寶打鼾的原因有多種,比如 感冒、鼻塞,扁桃體發炎、呼吸道有痰、腺樣體腫大等原因,使呼吸受阻,以至于發出鳴音。

【護理建議】

◆日常對寶寶的護理要上心,特別是天氣變換、病毒和流感盛行的季節。要注意個人衛生,室內經常通風換氣;及時為孩子增減衣服和被子,做好日常防護,避免感冒生病導致呼吸道感染。

◆如果發現寶寶經常張嘴呼吸、鼻塞、打噴嚏等,呼吸嚴重受阻,或可能是「腺樣體」腫大,要及時帶孩子去醫院做進一步的檢查。

信號二:放臭屁

寶寶的消化系統發育不完善,食物進入胃腸道沒有完全被消化吸收,就會發酵產生氣體。寶寶放屁,有臭味多數屬于正常,但如果放臭屁過多,或臭味特別重,則大機率是胃腸出現問題。

寶寶經常放臭屁,可能是 喂養不當、積食、便秘、胃腸道感染等原因所致。當然如果是寶寶(或哺乳媽媽)吃了一些刺激性食物,也可能會放屁的氣味比較重。

【護理建議】

◆小月齡寶寶可根據實際情況酌情減少一些奶量,適當喂些溫開水;母乳喂養的媽媽,要注意飲食清淡;平時要多給寶寶拍嗝、按摩腹部、做排氣操等,幫助寶寶減輕胃腸負擔,促進消化吸收。

◆大月齡的寶寶,需要調整飲食結構,建議多吃一些清淡、容易消化的食物。有需要的話,可以給寶寶吃一些益生菌,幫助調理腸胃。

信號三:頻繁拍打腦袋

大人會時不時撫摸或輕拍寶寶的頭,以示親昵和喜愛。但寶寶有時候也會自己拍打腦袋,或許你可能不以為意,認為寶寶在模仿大人的行為,甚至還會覺得他的動作萌憨又可愛。

如果寶寶偶爾如此,并且動作表情輕松,可能確實是出于好玩或模仿,以吸引大人的注意。但如果 動作頻繁,配以皺眉或難受等表情,則可能是寶寶頭疼、耳鳴等原因引起腦袋不舒服

【護理建議】

◆發現寶寶經常拍打自己的頭,家長要注意排查,看寶寶是否感冒生病了,其次排查寶寶耳內是否有異常,頭上是否長了疹子、是否有皮炎等情況。

信號四:經常流口水

寶寶流口水是很常見的,因為寶寶的口腔很淺,而且調節唾液分泌的神經尚未發育不成熟。尤其是長牙期的寶寶,由于乳牙萌出刺激牙齦,口水分泌會更多。

但如果寶寶流口水的情況比較嚴重,比如 一串串地往下掉,經常把下巴、脖子和衣服打濕,并且伴有厭食、哭鬧等情況,那可能就是寶寶不舒服了。

【護理建議】

◆流口水比較多,首先排查寶寶是否患了口腔疾病,比如口腔炎或潰瘍之類。日常要注意口腔衛生,奶后喂點溫開水沖洗奶漬,或用潔凈的紗布纏繞手指(也可以用手指刷代替)為寶寶清潔口腔。

◆如果只是因為長牙流口水,家長記得給他圍上口水巾,口水要及時擦拭,以防浸染嘴巴周圍的皮膚,長出口水疹。還可以準備一些磨牙棒和牙膠,讓寶寶啃咬,緩解長牙不適并加速牙齦萌出。

信號五:身上亂抓到處磨蹭

有些寶寶發脾氣時可能會拍打自己、糾扯衣服,這多是在發泄自己的情緒和不滿。但若是孩子在正常情況下,也不自覺地用手隔著衣服抓撓,或到處亂蹭的話,那麼很可能是寶寶感到難受了。

春天細菌繁殖容易皮膚感染,夏天太熱寶寶容易長痱子,秋冬則因為天氣干燥皮膚容易皸裂,這些都可能會使寶寶患上皮膚病。刺癢難耐,卻又不會說,寶寶只能自己抓撓、磨蹭以緩解不適。

【護理建議】

◆經常有這樣的小動作,家長及時查看寶寶皮膚上是否長皮疹或紅腫等。若有,要及時就醫或在醫生指導下用藥。另外也要注意,衣物面料太硬、尺寸不合身、皮膚過敏等,也會使寶寶不停地抓撓磨蹭。

◆日常需做好護理,春天保持皮膚清潔、減少接觸、遠離病菌;夏天注意給寶寶降溫、解暑,汗水及時擦拭,汗濕的衣物及時更換;秋冬季節則要做好護膚,涂抹寶寶專用的潤膚霜保持皮膚滋潤。

育兒寄語

寶寶健康無小事,有時候看似一個小病癥都可能導致孩子的身體出現大問題!家長日常要多留意,如果孩子經常性出現以上所說5個小動作,或許是寶寶身體發出的「求教信號」,千萬不要大意了!

更重要的是,我們要做好日常護理,對寶寶呵護備至,才能讓他遠離疾病,健康茁壯地成長。

搶先看最新趣聞請贊下面專頁
用戶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