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孩子有這三種表現時,父母一定要學會「示弱」

Wendy媽 2022/11/18 檢舉 我要評論

對孩子的求助,少一點「幫助」,多一點鼓勵,孩子就有機會變得寬容和強大;父母的事,「讓」給孩子做一些,孩子就會成為一個能夠為家庭擋風遮雨的人。

朋友圈一位媽媽說 :感冒了被孩子照顧一天,終于感覺到他長大了。

媽媽因為忙著新房裝修,病倒了。

渾身沒有力氣,就喊來了10歲的兒子幫她倒水,兒子非常細心地給媽媽倒了一杯溫水。

兒子看見媽媽咳嗽很嚴重,就問:媽媽,什麼食物能讓你不咳嗽啊。

媽媽隨口說了一句「銀耳雪梨湯」,沒想到兒子就去廚房搗鼓了,還一邊做一邊詢問媽媽方法。

就這樣,兒子在廚房搗鼓了一個小時做好了。

媽媽說: 那一瞬間,突然覺得再辛苦也是值得的。

其實,以前就聽這位媽媽說過,從小到大她都會利用生病、工作忙等機會向孩子「示弱」,并拜托兒子幫忙做點什麼,比如拎東西、掃地擦地、疊被子等。

慢慢地,兒子也變得越來越有責任心,一看見媽媽生病了,就心疼得不行。

教育最大的成功,并不是孩子成績有多優秀,而是在父母脆弱的時候,能夠替父母分擔。

然而,現在的大部分孩子都是「衣來伸手飯來張口」,有些孩子甚至到了十幾歲,什麼都不會做,脾氣還大得很。

這就是 「全能」的父母,造就「低能」的孩子。

李玫瑾教授說過: 孩子12歲以后,父母要懂得示弱。

我們每個人都不是全能的,也沒必要在孩子面前充當全能父母。

有時候, 教育就是要「弱一點」,你讓一步孩子敬你一尺。

尤其是這三種情況下, 父母的「弱」是孩子優秀的階梯。

01

孩子能力太弱時,

父母可以「無能」一點

網上一位媽媽特別焦慮,原因是12歲的兒子不僅膽小怕事還一點主見都沒有:

穿什麼衣服,要問媽媽;和同學出去玩,也要問媽媽該不該去;在外面書本被同學扯壞掉,也一聲不吭……

媽媽說:每次一聽到孩子這樣問,就氣不打一處來。

其實這位媽媽不知道,孩子的問題都出在她的身上:

3歲時,孩子穿的衣服,如果媽媽覺得不好看,那就一定不能穿;剛上小學時,媽媽定了很多規矩,什麼事情都是媽媽事先安排好;一旦違背媽媽的意愿,媽媽就會生氣、批評、責罰孩子,甚至冷暴力;就連做錯一道題,媽媽也會教訓他好半天……

為什麼孩子這麼弱?因為媽媽太要強,什麼事都習慣用強者姿態去面對孩子。

當安排、控制和情緒教育成了孩子成長的主導時,孩子就會變成了一個「聽話照做」的機器,讓他們覺得「忤逆」的背后是打罵,所以久了以后孩子便沒有了自己的思想。

當一個孩子長期被壓制,就會導致他的性格變得懦弱、沒主見。

教育家蒙台梭利說:

教育,首先要引導孩子走向獨立的道路,這是教育的關鍵性問題。

父母不必要事事都要強,而是支持孩子的獨立性意向,讓孩子通過自己的能力去處理,才會獲得強大的力量。

而「示弱」就成了培養孩子精神獨立的秘密武器。

在《老師,請回答》節目中,有一位醫生被問到「在家里會不會輔導孩子寫作業」時,他這樣回答:

在我們家比較特別,在家里基本不怎麼教孩子,當孩子有問題過來問的時候,我們說「這個我也不懂,你來教我吧」。

實際上,這樣的回答是為了消除孩子的懶惰、膽怯的心理,給孩子獨立解決問題而找到動力,孩子就會不斷挖掘自己的潛能。

所以,當孩子的能力弱的時候,父母可以「無能」一點,向孩子袒露自己的短處。

比如:

這道題我也不會,你可以自己想想辦法嗎?媽媽也有點害怕、你可以保護我嗎?媽媽現在有點忙,你可以自己去嗎?

父母的「無能」,才能稱托出孩子的能力。

02

孩子不懂心疼人時,

父母可以「弱」一點

前兩天在知乎上看見一位媽媽訴苦:為什麼我這麼心疼女兒,卻把她養成了「白眼狼」?

事情要從一個下雨天說起。

那天她騎車去接女兒放學,騎車不小心就摔倒了。

當時左腳被壓在車底下,好半天才爬起來,本想坐在地上多緩一緩,女兒又打電話在催。

因為腳實在太痛了,她就想讓女兒走過來,就在電話里說:媽媽摔傷了,你自己走到小十字路口來可以嗎?

可是,女兒一句關心的話都沒有:下著雨,你讓我怎麼走?

媽媽當時好言相勸,沒想到女兒卻說:為什麼別人沒摔倒,就你摔跤了,那現在我怎麼走過去?

語氣里夾雜著憤怒和委屈,還喋喋不休地說了好幾句。

沒辦法,媽媽只能把車停在路邊,打了一輛車過去接女兒。

看著女兒在學校門口悠哉悠哉地和同學有說有笑,她瞬間淚奔。

很多時候,父母都是用生命來疼愛孩子,可是在父母最需要的時候才發現,有些孩子被養得「太冷漠」。

因為,這樣的愛只是在嬌寵孩子,讓孩子習慣了一味索取,久了只會在意自己未被滿足的那一部分,形成孩子的「享受感」,而不會有「付出感」。

生活中,時不時就會聽到這樣的話:

「只要你開心,媽媽做什麼都愿意」;「只要你成績好,媽媽再苦再累都值得」……

這些看似的大愛,可能最后成了孩子挑剔你的一把鑰匙。

心理學研究表明:

孩子在兩歲左右開始萌發自我意識、自我渴望的形成,渴望著成人的尊重和需要。

「示弱」能夠給孩子一種「被需要」的感覺,并且會在這種感覺中尋找到自我的價值。

《男孩女孩學習大不同》里提到:

「孩子越是覺得自己有能耐,就越少惹是生非。」

父母不妨多和孩子提提小要求:

「兒子,你可以幫媽媽提這個口袋嗎?」「媽媽今天好累哦,可不可以幫我倒杯水。」

媽媽的示弱,最容易激發孩子身上的保護欲。

適度地「示弱」不是妥協和讓步,而是了解孩子并懂得傳遞情感的體現,是一種高級的情商。

03

孩子叛逆時,

父母要學會「服軟」

微博上有一位媽媽說兒子非常地叛逆。

在學校兒子主動坐到最后一排,學習不認真,還在學校拉幫結派,就像一個小混混。

經常很晚才回家,如果媽媽追問他「去哪里了」,都能瞬間點燃兒子的暴脾氣。

有一次,媽媽去了兒子的學校,卻看見兒子和一群朋友往網咖走去,媽媽激動得跑過去一把扯過兒子,就要拉他回家,沒想到這個舉動讓兒子非常反感她,說了一句「要你管」后,好幾天都沒有回家。

兒子的叛逆真的讓她束手無策。

其實,對于叛逆的孩子,父母最差勁的做法就是硬碰硬。

很多父母發現,當孩子14歲左右時,性格行為突然改變了。

脾氣煩躁易怒,情緒極不穩定,拒絕和父母交流。

為什麼孩子會變壞?

實際上這是因為此階段的孩子自我意識最濃烈,他的每一次叛逆,都是在「爭權」。

然而,很多父母還停留在「發號施令」的教育模式中,很多事要求孩子必須聽自己的。

這就是點燃親子關系權力爭斗的導火索。

這位媽媽也是如此。

直到后來,媽媽偶然間聽了一位教育專家的直播,一句話點醒了她:

當孩子不斷地挑釁父母時,是在捍衛自己的尊嚴,如果父母強硬施壓,他們會一直和父母較勁,所以父母一定要適當地「示弱」,以退為進,以柔克剛,才能獲得孩子的認同。

聽了這些話媽媽恍然大悟,才明白一直以來都沒考慮過兒子的感受。

一個周末,做了一桌子的菜給兒子,吃飯期間媽媽突然向兒子道歉:

對不起兒子,媽媽那天在學校沒考慮你的感受,以為你學壞了,媽媽也是太著急了,對不起。

但是,媽媽也想聽一聽你的心里話,不希望像現在這樣墮落下去,你什麼都不和我說,媽媽會非常著急。

也就是媽媽的一句「對不起」,讓兒子瞬間淚崩。

兒子一瞬間的委屈了起來。

原來,是因為這些年父母工作忽略他。

所以,他很孤獨,他就不想在家里呆,所以每天和朋友打籃球到很晚。

看吧!孩子其實沒有我們想象中的那麼難教育。

青春期的孩子是屬于越管越叛逆的階段,父母的強硬態度會激起孩子的固執心理。

他們更渴望的是要完成自我認知,他要的就是「我要活成自己的樣子,不是活成別人的影子」。

因此, 對于叛逆的孩子,「服軟」是上上策。

作為父母,無論對錯與否,在孩子面前都該放軟姿態。

當父母發現孩子有錯:多采用「我知道」的共情方式去理解孩子。

如果父母做了讓孩子不能接受的事,主動「服軟」,也許一句「對不起」就能打開孩子的心扉。

04

德國心理學家黑爾加·吉爾特勒所說:

假如您廢棄權利,廢棄您的優越感,那麼您獲得孩子的信任和尊敬的機遇就更大。

父母的強勢,就像一雙無形的手,容易把父母和孩子推向山崖的兩端;

父母的溺愛,會像窒息的空氣,將孩子推進冷漠的漩渦;

父母的咄咄逼人,就像一把鈍刀,一點一點吞噬孩子的內心。

當孩子面對「強大」的父母,只有兩種選擇:

一是做個無所不能的人,追求完美;另外一個選擇就是什麼都不做,隨波逐流。

教育,就是給孩子的能力「加持」,要想他越來越強大,父母就要表現得「弱」一點。

孩子的求助, 少一點「幫助」,多一點鼓勵,孩子就有機會變得寬容和強大;

父母的事,「讓」給孩子做一些,孩子就會成為一個能夠為家庭擋風遮雨的人;

你給孩子的語言「柔」一點,才能做到以柔克剛。

父母要學著做孩子傘下的一株小草,讓孩子自由生長,孩子才能真正長大。

搶先看最新趣聞請贊下面專頁
用戶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