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需要儀式感,在儀式感中成長的孩子也是一種幸福感
什麼是儀式感?
從生活的特別角度來說,就是讓平凡的日子變得與眾不同
因為儀式感,孩子會擁有不同的成長體驗
也因為儀式感,平凡的那些日子里充滿幸福感
為什麼要讓孩子在儀式感中成長?我理解的儀式感,就是養育角度里的 認真態度
當我們試著為孩子創造儀式感環境時,那是懷著無比溫柔而認真的心情去和孩子相處
在那種氛圍下平凡日子會意義非凡,親子關系也透露著濃濃的幸福感
即便是孩子做出很過分事情,美好的環境氣氛也會讓你溫柔地說:「沒關系,下次我們注意別再這樣了」
好的親子關系是建立一切的基礎,而家庭儀式感就是良好親子關系的登高梯
因為這是一種幸福感,更是我們認真和孩子相處的一種態度
那家長如何讓平凡的日子里充滿幸福感?不用花錢的6件小事就藏在家庭儀式感里:
第一件:
每天起床和孩子問好
美好的一天都是從清晨開始的,家庭儀式感也應該從早安問好開始
過去那些日子,我們有沒有因為「早起」這件事跟孩子鬧得 雞飛狗跳呢
如果確實因為起床這件事情跟孩子鬧過不愉快
我認為,雞飛狗跳的本質就是一開始的態度過硬
比如,我們對孩子說:「都幾點了還不起床,你是不是想上學遲到,什麼事情都讓我操心,你還能干些什麼」
當孩子聽到這句話時是什麼心情?被嘮叨批評后的感覺肯定是 煩躁難過的,這也是為什麼我們一批評孩子就容易激起反抗心理
倘若我們把早起這件事增添一些儀式感,當孩子睜開眼睛的那一剎那,別急著催他們起床穿衣服,先用溫柔的聲音對孩子說「寶貝,早安」
這句來自關切的儀式感,會讓孩子的情緒格外清醒,特別是沒有睡好、有起床氣的孩子,好的氣氛環境,也會為他們帶來好的心情態度
同樣一件事情,我們用不同的語言方式表達出來會給人帶來不同的理解效果
同樣一份教育也是如此
請記得,讓早安問好這件事走進我們的家庭儀式感,你對孩子的每一份態度,也會成為他們回饋我們的態度
將來某一天,當孩子睡醒后第一件事對你說:「爸爸(媽媽),早上好」時,你會發現這種感覺真的很哇塞
而這種不用花錢的家庭儀式感,是一種 被關懷、被重視的情感態度,更是一切好的開始~
第二件:
每周開一次家庭會議
一說起家庭會議,可能很多朋友想到的都是比較 嚴肅、刻板的風格
仿佛就是一種挨批的會議討伐
其實,好的家庭會議就是一種團隊精神
當我們能真正做好這一點時,家庭會議也會成為一種意義重大的家庭儀式感
都說沒有「儀式感」的家庭養不出幸福的孩子,那我們該如何讓儀式感走進家庭會議呢
請記得做好這幾件事:
•家庭會議不用天天開,一周一次就夠了,避免過滿則虧
•會議是為了團結而聚,可由孩子規劃安排,有助引導力培養
•會議前建議活躍氣氛,配上小朋友喜歡的氣球、飄帶,讓會議更具儀式感
傳統的教育方式在家庭中所呈現的方式,就是以爸爸媽媽說了算
而家庭會議的儀式感可是一樣了,這是一個大的團隊精神,團隊里的每一個人都是平等而自由的
若從教育層面來說,家庭儀式感也是強化了家庭教育的價值觀,更是增強了家庭成員之間的平等意識和責任感
每周以家庭會議的儀式感為媒,你會發現,原來我們和孩子之間竟可以相處得如此融洽
因為 志同道合而團結,也因為平等和責任感而彼此尊重,這就是 家庭儀式感的魅力~
第三件:
每月讓孩子當天父母
家庭儀式感的不同之處,就在于能夠解決之前不能解決的一些問題
前段時間,一位爸爸教育兒子愛打人的視訊火了
男孩是一個 淘氣好動的性格,平日里也經常 一言不合就出手打人
為了幫助孩子改掉這個臭毛病,爸爸可謂是 用心良苦了
特別是經歷多次試錯教育后,這位爸爸覺得家庭互動的儀式感很重要
于是,在一次合適的機會中他們互換了身份
爸爸當孩子,孩子當爸爸
這種角色互換當下就讓一向淘氣的兒子格外激動,而接下來的 角色互換體驗就沒有那麼美好了
老爸先是給兒子穿上了拳擊的專業防護裝備,然后就開始模仿兒子平時發脾氣打人的模樣
幾番下來,兒子直接被「打」得懺悔,他哭著說:「我錯了,以后再也不打人了」
對于經常愛打人的孩子來說,在安全防護情況下適當地讓孩子體驗「被打」感覺,這種角色互換是屬于比較應景的一種教育
而教育之所以容易雞飛狗跳,那是因為有些問題只是靠「講道理」是不行的,角色互換的 切身體會才是真正的「行動派」
所以,家庭教育的通用儀式感記得試試角色互換,從每個月讓孩子當一天父母開始,孩子也會越來越愿意跟你親近
第四件:
和孩子一起看動畫片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影響力,也是家庭氛圍里不用花錢的一種影響力
好的家庭教育也從來不是要求孩子成長什麼樣,而是家長先成為什麼樣,然后再以這樣的形象去影響孩子
這就是以身作則的 潛移默化影響
之前就有一位媽媽告訴我:
「我每天都在認真學習,就是希望用已身影響去給孩子樹立榜樣,可現實卻是很骨感的呀,不論你怎麼做,孩子壓根就不把你當回事」
以身作則卻不能產生榜樣帶動性效果,這是怎麼回事呢
經過了解我發現,潛移默化的榜樣影響力并不是一個人唱獨角戲
舉個例子
孩子想要看xx動畫片,而家長非要到圖書館看書
這種 不情不愿的狀態,即便是家長強行把孩子帶到圖書館,他們也無法 專心投入閱讀
畢竟,對于一個心思 不在狀態的孩子來說,可不就是對牛彈琴一樣 徒勞無功嘛
所以,影響孩子之前需要讓我們自己先「變成孩子」
比如,孩子喜歡看動畫片、或者玩游戲時,家長把自己也當成一個孩子,陪著他們一起去做那些事情
在深入了解和共同興趣的影響下,我們和孩子之間的 共同話題會越來越多,親子關系、包括溝通效率也會越來越有效率性
而這種 知孩子所知、想孩子所想,也是家庭氣氛值得關注的不花錢儀式感~
第五件:
收集孩子的時間錦囊
家庭儀式感是我們對孩子的成長態度,儀式感培養也是要用心去認真對待
尤其是生活那些看似不輕易的小事,卻恰恰會成為影響孩子的一股 有形力量
就像新學期發新書的第一天,老師會提醒學生:要給新書包上書皮
給新發下來的書本細心地包上保護書皮,或者孩子自己設計一些喜歡的封面圖
這些都是讓自己的某些方面變得與他人不同,儀式感也是在平凡的小事中去體現不簡單
前一陣子
班主任反映說:「你女兒最近上課不好好聽講,總悄悄地跟同學傳紙條」
晚上回家我就專門跟女兒溝通了這件事,結果她說什麼也不承認,反正就是一句:「我沒有傳紙條,老師看錯了」
再看看老師給我發的傳紙條「證據」,我沉默了
因為,孩子既然選擇隱瞞就不會輕易跟你坦誠相待,與其去追究一個已經知道的事實,不如嘗試讓孩子自己去發現問題、并主動糾正錯誤
于是,我做了這件事:收集時間錦囊
首先,把老師發過來的「傳紙條」打印出來,裝在一個精致的小瓶子里
其次,把這份時間錦囊放在儲物柜,有意無意地讓孩子發現它
最后,每天上學前塞一張紙條,上面寫著:「記得認真聽講,回家給我當老師」
有些事、有些話可能不吃「講道理」的套,但時間錦囊是個好東西,如果覺得跟孩子溝通不夠理想,那就從時間錦囊開始創造家庭儀式感吧
或者,也可以把家門口掛上一個愛心留言板
把想說的話、關愛的話、包括提醒的話,用簡短的文字留下足跡,在相對于輕松的氣氛下孩子的心情是美好的,所看待的事物、乃至眼界自然也是美好的
第六件:
閑時和孩子翻看舊照片
我認識一位朋友
自從女兒上小學三年級之后,她的女兒就從朋友圈「消失」了
在那之前,朋友簡直就是一個曬娃狂魔,生活很小的一件事都會成為一個曬娃話題
從一個曬娃狂魔、到一個悄悄退出朋友圈的媽媽,她告訴我:
「孩子越長大就越怪象,你跟她說話不搭理,有時候想要拍個照紀念一下,就跟要她命一樣,之前可以一個勁兒地喊:媽媽,快來給我拍照」
這樣比較大的前后變化,到底是孩子「變心」了,還是其它什麼原因呢
一次爬山朋友女兒說出了真相
當時,碰巧偶遇某幼兒園舉辦親子活動, 浩浩蕩蕩的隊伍還有一個家長舉著攝像機全程錄像
朋友女兒看到后開始吐槽說「好尷尬,這麼多人,還拍照,太不好意思了」
直到那一刻,我突然就明白了
孩子長大后他們對儀式感就有了改變,也會因為人多而感到不好意思
那麼,為了讓孩子的性格更加 開朗自信一些,家庭儀式感就派上用場了
從閑時和孩子翻看舊照片開始,讓他們感受過去的溫馨,也知曉爸爸媽媽的愛永不過時
比如,孩子在節假日做出某些成就時,為他們準備一份精致的禮物來紀念這份特殊時刻
但孩子長大后所拍的儀式感照片,不建議發到公眾平台
如果單純地把它當做和孩子之間的 美好回憶、特殊紀念,也讓它成為你和孩子之間的一份「小秘密」
特別是閑來時的回憶就是一份美好紀念,「眼中有你我」也是真正的家庭儀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