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這3種行為的孩子,多半是「假聰明」,家長不要一味地沾沾自喜

Wendy媽 2022/08/16 檢舉 我要評論

一位在學校當了十幾年班主任的朋友,這麼感慨:

「別以為孩子機靈、聰明,長大后就一定有出息。在我看來,有些孩子再聰明,長大也未必有出息。

特別這3類孩子,多半是‘假聰明’,根本不是學習的料,父母們一定要足夠警惕。」

「紙上談兵」型:

只會說,卻不會做

認識一個孩子,說起道理一套套的,有些事情講得比大人還好。

問他為什麼放假不出去玩,他說「學渣和學霸之間只隔著一個暑假」,自己要利用這一個半月的時間實現彎道超車;

問他喜不喜歡游戲,平時娛樂什麼,他搖了搖頭,聲稱自己不刷手機,「沉迷網絡只是浪費生命」;

再問他假期有什麼打算,他列了一張密密麻麻的行程表,一天24小時被學習安排得滿滿當當……

正準備夸他是「學霸體質」,生活如此自律,身邊的姐姐卻一針見血指出:

「講這麼多有什麼用,又不見得他做。」

原來,他寧可在家睡懶覺,也不愿出去曬太陽;不看各類電子產品,卻整天和電視作伴,無聊就在沙發上葛優癱;行程表寫得再好,基本也是沒完成過。

難怪這孩子成績常常吊車尾,擺明了就是「光說不做」型。

如今有不少孩子,明明知道自己能做什麼,應該做什麼,卻敗在一個「懶」字。

說話頭頭是道,邏輯清晰,可一要他動起來,卻要三催四請,行動力差到不行。

想起法國著名畫家柯羅的一段經歷。

有一次,他指出一位年輕畫家的作品問題后,對方聽完連連附和,卻說「這建議特別好,我明天全部改」。

柯羅一聽就來氣,抬高音量訓斥道:「為什麼要等到明天?說了就得去做,不要拖拉找借口。」

這也是對無數「行動的矮子」的一番提醒和勸誡。

一個孩子,如果只會「紙上談兵」,養成了光說不做的壞習慣,明明有清晰的目標,卻只會嘴巴上說說,不會把想法付諸行動。

等過去十年、二十年……無論到什麼時候,他注定不會有大出息,更不可能如父母想象的那樣成才。

「玻璃心」型:

一點點困難,就被打趴

常聽說現在的孩子打不得、罵不得,稍微一點打擊就受不了,甚至逃避、絕望。

學習上,類似的情況也不少。

大陸一位13歲的女學霸,從小到大成績名列前茅,國中也順利考上了全市的重點。

然而,剛開學不久的單元測試,她考了全班第五。

距離第一不過只相差幾分,卻讓她無法接受。在她的字典里,從來只有第一名,沒試過考這麼差。

從那一次開始,她自信心受到嚴重打擊,漸漸喪失了學習的動力和斗志,開始變得厭學,只想躲在家里。

父母見她頹喪,忍不住多罵了她幾句,結果她干脆拿起美工刀割傷手,嚷嚷「我不活了」。

后來經過心理專家的診斷,確定孩子得了抑郁癥,有嚴重的焦慮厭學情緒。

專家表示,孩子一門心思都在學習上,沒時間交朋友,也不和父母交流。長時間在學習的高壓下,心情越來越壓抑,單元測試的失敗成了壓垮她的「最后一根稻草」。

其實,越來越多的孩子有這些問題。

表面上看,他們個個聰明能干,智商過人,但卻經不起事,哪怕是一點點打擊受挫,隨時都有可能把他們打趴在地。

美國兒童心理學家西蒙·安妮提出過一個「蛋殼心理說」:某些孩子心理防線薄弱,和蛋殼一樣易碎。

他們在意別人對自己的看法;

不允許自己「輸」,喜歡和別人競爭做比較;

面對挫折失敗,只懂得依賴父母和別人的幫助,無法獨立解決問題。

即便小時候問題表現不夠明顯,但一旦長大后,很難有膽量去嘗試新東西。

甚至會在關鍵時候覺得自己這不行那不行,缺乏足夠的自信,難以擔大任扛大梁。

「專注力不足」型:

玩很起勁,一看書就泄氣

后台有不少父母問過這些問題:

現在的孩子吃東西營養豐富,要什麼有什麼,學習條件和環境又好,可為什麼長得人高馬大的,就是學習狀態提不上去。

的確,每每看到青春氣息肆意發散的孩子們,不禁羨慕他們的陽光、睿智、聰明。

但說起學習,有時卻不如以前的父輩。

說到底,就是「專注力」出了問題。

李玫瑾教授說過:

「決定孩子學習成績的往往不是智商,而是專注力。80%的孩子不是輸在智商,而是專注力上面。」

中國心理學研究所調查顯示, 我國660所大中城市中,20%~60%的孩子經常走神,不能堅持聽課30分鐘以上。

上體育課最積極活躍,只要坐在教室里,不是發呆就是看著窗外,聽不進老師在說什麼內容;

明明能解答出不少高難度的奧數題,卻喜歡一邊做一邊玩,心思無法集中到作業上;

邊學習邊和別人說話打岔,結果連最簡單的題都做錯,聊天也很不盡興。

這些孩子并不愚笨,他們接觸最新最前沿的資訊,擁有最完善的知識體系,卻因為缺乏足夠的專注力,影響學習力的提升。

曾親眼看過一個孩子,玩紙牌游戲玩得比別人都厲害,幾乎全勝。

可一翻開書做作業,整個人的狀態就像泄了氣的氣球,無精打采。

一會吃著媽媽準備好的糕點水果,一會拿著手機上廁所進進出出,再一會就是在紙上畫畫。

看他這三心二意的模樣,不免替他的未來擔心。

專注力,是學習的第一動力。

如果孩子注意力總是很難集中,寫作業的時候一會玩手,一會玩筆,很難專注在某件事情上,那他再高的天賦和智商,也只是裝飾,發揮不出任何作用。

他注定很難在長大后有什麼更厲害的出息。

孩子的「假聰明」變「真本領」,關鍵在父母指引

《俗物與天才》里有這樣一句話:

「每個孩子都有成為優秀人的潛質,是父母日常的教育,賦予了孩子不一樣的人生。」

當孩子出現以上這三種「假聰明」的情況,父母要足夠重視,從日常生活中入手,慢慢引導孩子學會「真本領」。

1.父母以身作則,言出必行。

孩子是從父母的身上學到該有的行為規范,想要孩子說到做到,父母總要垂范,言出必行。

電影《銀河補習班》里的爸爸馬皓文決定幫助兒子馬飛提升成績時,不是說說而已。

而是詳細做了計劃,嚴格督促。

為了鼓勵馬飛,他不僅拿出尺子丈量馬飛的課本,還偷偷賣血換了一台電腦,毫不保留地分享自己的學習經驗。

甚至親自帶兒子去空曠的田野,感受花草樹木;去看航展;瀏覽名勝古跡。

看到他努力認真的樣子,兒子學習狀態漸漸好起來,效仿他的模樣在學習上不斷探索、沖刺,后來成了優秀畢業生,備受矚目的宇航員。

作家列夫·托爾斯泰這麼說,全部教育,或者說千分之九百九十九的教育都歸結到榜樣上,歸結到父母自己生活的端正和完善上。

父母對,孩子就對。

在孩子面前,示范如何說到做到、言出必行,勝過10000句大道理。

2.不過度保護孩子,也不要肆意打壓。

父母的高參與、高期待,看似是對孩子的鼓勵和刺激。

但過分將孩子圈養在自己的世界里,或拿別人的成績來期待孩子的進步,往往會適得其反。

與其給孩子造成不必要的心理重壓,不如把握好教育的度,必要時保護,更多是守望。

《窗邊的小豆豆》作者黑柳徹子的媽媽,便是最好的教育典范。

孩子想獨自上學,她確保一切萬無一失就點頭應允;孩子想法天馬行空,因為調皮搗蛋被勒令退學,她沒有一句怨言和批評,總是以溫柔、耐心一點點鼓勵安慰。

正是這份有遠見的愛,成功把「熊孩子」小豆豆培養成了這種真正優秀的人才。

愛孩子需要恰如其分,表達愛也有尺度和分寸。

除掉孩子內心的「心理包袱」,他才不會遇事脆弱、自暴自棄,而是散發出強大的自信的光。

3.孩子學習時,除掉不必要的干擾項。

孩子保持高度專注的前提,就是不去打擾他。

不要怕他肚子餓就隨便進房間送水果零食,更不要在他專心致志學習時問他情況。

最重要是,給孩子提供一個安靜獨立的學習空間。

孩子在學習時,不要看電視、打麻將或播放音樂打擾他,不要打斷他讓他做別的事情;

孩子學不下去時,適當提醒一下他,但別一直在耳邊碎碎念;

孩子想學什麼,暫時不想學什麼,讓他做決定,尊重他的想法。

要知道,不被打擾,孩子學習才能更專注,效果更好。

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孫云曉說:「父母應成為孩子的人生路標。」

所以,當你發現孩子出現這3種「假聰明」的現象時,一定要提高警惕,不要掉以輕心。

一流的父母,都懂得用優秀的榜樣、正確的方式方法,把孩子拉回正軌,讓孩子走在對的人生道路上。

讓我們一起,做更好的父母。

搶先看最新趣聞請贊下面專頁
用戶評論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