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3種家庭養出的孩子,在學校容易成為「受氣包」,父母要重視

Wendy媽 2023/07/05 檢舉 我要評論

一個9歲的小男孩,一天哭著回到家,對爸爸說,「我不想去上學了。」爸爸聽了孩子的話非常生氣,大聲喝問,「為什麼不想去上學?你不上學能幹什麼?」看著生氣的爸爸,孩子心理又委屈又害怕,支支吾吾半天說不出話。爸爸看著支支吾吾的兒子,越看越生氣。不僅罵孩子沒出息,還狠狠的教訓了孩子一頓。

孩子被爸爸打怕了,再也不敢提不想上學的事兒了,父母原以為這事兒,就這麼過去了,但卻發生了讓父母後悔不已的事情。

當孩子說「不想上學」的時候,有可能是孩子因為懶惰不想學習,但也有可能是因為其他原因才會這樣說的。作為父母的我們不能一概而論,也不可以偏概全,有可能孩子是想向父母尋求幫助的。我們需要多站在孩子的角度和立場,好好的了解一下孩子不想上學的真正原因,這樣才能對症下藥,更好的幫助孩子,避免悲劇的發生。

為什麼有些孩子總是容易被欺負呢?

一些孩子在學校容易被欺負,其原因可能與家庭教育有關。經常容易經常被欺負的孩子,大都來自于這三種家庭,父母趕緊自查一下,避免悲劇的發生。

有研究表明容易被人被欺負的孩子,往往都不夠自信,會將原因歸結于自身,認為自己不夠優秀,不夠強大,不夠好,或者不討人喜歡,才會被欺負的。之所以有著這樣的認識和想法,其原因可能都是來自于家庭教育,尤其是以下3類家庭教育下的孩子,更容易被欺負。

第1類家庭,孩子被欺負,父母總認為是孩子的錯

當孩子被欺負後,一些父母往往會責問孩子,為什麼對方不欺負別人,老是欺負你呢?如果不是你去招惹別人,別人怎麼可能總是欺負你呢?

可能有不少父母都有這樣的心思的,孩子被欺負時,總是會責怪孩子不聽話,不懂事,才導致被人欺負的。

在這樣的家庭教育環境影響下,孩子慢慢地就會變得越發不自信,無論遇到什麼事情總是覺得是自己的問題,從而變得做事兒謹小慎微,畏首畏尾。

第2類家庭,孩子被欺負,父母總是讓孩子選擇逃避

當孩子被欺負,向父母求助的時候,父母可能會結說,別人欺負你,你就不知道跑嗎?難道就站在那兒任由別人欺負嗎?話說回來,孩子真的能夠用跑的,就能夠解決問題,那麼孩子也不會被欺負,然後向父母求助了。

這類家庭教育下的孩子往往會變得膽小、自卑。這種家庭教育下的孩子,往往是越逃避越膽小怕事,越容易被別人欺負。

第3類家庭,孩子被欺負,父母怒其不爭

這類家庭的父母,在孩子被欺負後,往往會怒其不爭。會告訴孩子,「有人欺負你,就給我打回去啊,怕什麼呀!」「如果下次再聽到有人欺負你時,你不還手,就只知道回家哭鼻子,小心我也教訓你!」

在這類父母教育下的孩子,可能會出現兩種結果,一是由最初的被霸淩者,變成了霸淩別人的人;或者由于自身條件不足,打不贏對方,依舊繼續被欺負,還不敢告訴自己的父母,不敢向父母求助,最終走向悲劇之路。

當孩子被欺負時,作為父母的我們,應該如何正確幫助孩子呢?

當孩子被欺負的時候,父母可能會讓孩子選擇逃避,也可能會非常生氣,選擇幫孩子討回公道,但作為父母的我們不可能一直保護孩子,我們需要做到是教會孩子如何去保護自己,避免危險。

讓孩子選擇逃避,這會讓孩子覺得很委屈,很憋屈,從而變得膽小怕事;如果讓孩子選擇打回去,這樣的方式也不可取,這樣的以牙還牙的思想,會導致孩子面對任何事情,可能會採用暴力方式解決問題。那麼我們應該如何幫助和保護孩子呢?

首先,教會孩子識別什麼是霸淩

孩子被霸淩的方式有很多種,不僅僅是被打、被欺負,有時候語言暴力,語言嘲笑也是一種霸淩。

最後,教會孩子說不,學會反抗

作為父母的我們都應該要教會孩子學會說「不」。當孩子遇到自己不喜歡、不願意、不舒服的事情,一定要大聲地表示拒絕。

並且要教會孩子在被欺負的時候,拿出自己的氣勢和勇氣,勇敢堅決地反抗,即使打不過,也要表現出自己不是那麼容易被欺負的一面,這樣對方知道了自己不是那麼好欺負的,才能避免孩子經常受到欺負,被霸淩。

教會孩子學會說不,學會反抗,並不是教孩子用暴力解決問題,而是學會保護自己。

說句心裡話:

如果當孩子對父母說「不想上學」的時候,父母一定要引起重視,應該好好地安慰孩子,去了解孩子不願上學的原因,然後幫助孩子尋求解決辦法。這才是一個合格父母應該做的,才能避免悲劇的發生,才能更好的幫助孩子健康成長。

搶先看最新趣聞請贊下面專頁
用戶評論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