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娃經常說這3句話,家長要提高警惕了!他可能遇到了過不去的坎兒

Wendy媽 2022/07/07 檢舉 我要評論

你知道嗎? 孩子的語言會反映孩子最真實的心理狀態,有些話,如果你家孩子經常說,那你就要提高警惕了!

前兩天和幾個媽媽帶娃去游樂場玩,孩子們都很喜歡騎摩托車的電動游戲,爭著搶著上去比賽。可是晨晨卻顯得格格不入,只是站在邊上看別人玩,從來不肯上去試試。

我拍拍晨晨,示意他也去玩,結果晨晨一個勁兒地擺手,不停地說 「不行,不行,我不行的,我看看就行,我不喜歡玩!」

晨晨媽在我旁邊撇撇嘴說 「我家晨晨對什麼都不感興趣,玩什麼都玩不好!」聽見媽媽的話,我看到晨晨的臉色明顯暗了一下。

孩子真的沒興趣嗎?我分明看到晨晨看別人騎車的時候,眼睛里閃著渴望的光,他在一邊做指揮,甚至幫天天拿到了第一名。

明明自己很喜歡,卻說不要,明明自己很厲害,卻說自己不行。

為什麼?

腦科學家洪蘭教授說過:大腦是可以被語言改變的,它會一直不停地因為外界的需求而改變神經的分配。

如果你家孩子經常說這3句話,家長一定要提高警惕,因為這說明他的心理,性格,甚至人格已經出現了很大的問題,他的大腦已經被改變了!

第一句話:「 我不會」、「我不行」

在晨晨媽眼里,晨晨就是個一無是處的孩子。每次聊起孩子,晨晨媽就是一副恨鐵不成鋼的表情,控訴晨晨寫作業慢,簡單的題也不會做,古詩記不住等等。

總之,在晨晨媽的嘴里,兒子又笨又蠢,什麼都做不好,什麼都學不會。

我家兒子和晨晨是好朋友,兒子經常和我說晨晨很厲害,他說晨晨的歷史知識很豐富,字也寫得特別漂亮。他覺得晨晨是一個很有思想的人,特別喜歡和晨晨聊天。

明明自己很好,卻認為自己什麼都不行,難道說這是一種謙虛嗎?

實際上,不管做什麼,第一反應就說「我不行」的孩子,自信基本上已經被摧毀了!

孩子是極度認同父母對自己的評價的,當父母不斷批評自己這也不行,那也不好的時候,孩子就會發自內心地認同父母的話,認自己一無是處,甚至會對標父母的評價,真的變成一無是處的樣子。

心理學上就有個 「貼標簽」效應,就是說當一個人被貼上一種標簽后,他會做出自我印象管理,使自己的行為與所貼標簽的內容相一致。

晨晨媽對孩子的否定已經獲得了晨晨的認同,他產生了深深的自我懷疑,認為自己不夠好,所以不管做什麼,他的第一反應就是「我不行」,選擇退縮,不敢嘗試。

父母給孩子貼上標簽,往往會伴隨孩子的一生,「貼上容易,撕下難」!

作為父母,我們不能在語言上拖孩子的后腿!

《小王子》中有這樣一句話:世界上最有征服力的武器是語言。一句話可以讓一個人的心情跌入谷底,一句話也可以讓一個人重振力量。

多看到孩子的優勢,幫助他挖掘自己的長處;

多鼓勵孩子,讓他們勇敢去嘗試。

孩子的成長有無數種可能,撕掉標簽化的評價,給孩子成長的空間和自由,才能激發孩子內心的力量,更加優秀!

第二句話:「和我沒關系」

琪琪媽媽發現,女兒有個特別愛推卸責任的壞毛病!

不管遇到什麼事兒,孩子的第一反應就是」和我無關「、」不是我做的「。因為推卸責任,孩子撒了很多次謊,甚至還為此挨了幾頓打,但是孩子依舊我行我素。

琪琪媽媽絕望地認為孩子的品行出現了問題,變成了一個沒有擔當,喜歡撒謊的壞孩子。

和琪琪、琪琪媽分別深聊過之后,我發現,琪琪之所以喜歡說「不是我干的」,主要的根結就在媽媽身上。

琪琪媽媽是一個對女兒要求極高的母親。琪琪從小到大,只要犯一點點錯,就會受到嚴厲的批評,甚至是打罵,這讓孩子感到非常恐懼。

為了逃避父母的責罵,琪琪開始推卸責任,當她嘗到了逃避責任的甜頭后,她出現了習慣性的撒謊。

美國作家唐·艾里姆說的:「掌握好責罵與訓斥的方法與技巧,才能達到教育的目的與效果。不當的責罰,不知不覺中會傷害孩子。」

孩子成長的過程,其實就是不斷犯錯的過程,只有在一次次的跌倒中,孩子才會總結經驗,知道下一步應該怎麼做。

而嚴厲的父母卻從來不肯給孩子犯錯的機會,在他們眼中,孩子犯錯就是十惡不赦,只有嚴厲管教,才會讓孩子長記性,殊不知這樣的教育只會毀掉孩子。

父母嚴苛怒罵,孩子只會選擇逃避,將責任全部推卸到別人身上。

心理學家比昂提出過一個 「心理容器」概念,他認為,如果我們能作為一個大的容器去包容孩子的的情緒,接住他的眼淚,悲傷,無力,甚至是攻擊。 能夠共情地去理解他的情緒,承受住他的情緒帶給你的焦慮,而不是抽身離開,或是攻擊回去, 這樣,你就能看到他情緒外表下隱藏的脆弱,接納這部分脆弱,對孩子的成長,是非常有建設性的。

聰明的父母,會包容孩子,他們會將孩子的每一次錯誤當成成長的機會,不但幫助孩子認識錯誤,承擔責任,還會引導孩子總結思考,規避再次犯錯。

第三句話:「哎,算了吧」

哲哲爸爸突然發現,這半年兒子出現了一個新的口頭禪「哎,算了,算了」

小朋友在一起玩,兒子明明想踢足球不想滑滑梯,卻說「算了,聽你的。」

有些事情,兒子明明可以爭取一下,他偏偏選擇了妥協地說「算了,就這樣吧」

兒子怎麼就變成了「老好人」,這讓哲哲爸爸想不通。

「算了」是一種帶著非常明顯妥協性的句式,他背后透露的是孩子深深的無奈和妥協,而孩子之所以出現這種情況,就是因為父母過于強硬,控制欲太強,孩子已經無力反抗,選擇了自暴自棄。

控制欲強的父母,是孩子的災難!

在控制欲強的父母眼里,孩子就是自己附屬品,他沒有說「不」的權利,沒有自己做主的能力,父母高舉著「我為了你好」的愛的大旗,控制著孩子的人生。

卻不知,在父母的牢牢控制之下,孩子的自我丟失了!

在強勢的父母面前,孩子已經清楚地知道,自己說什麼也沒有用,再反抗也不會被接受,慢慢地孩子告訴自己與其爭取,不如妥協。

所以,他們開始對父母妥協,對朋友妥協,對老師妥協,成人后,他們就會對工作妥協,對生活妥協,成為一個毫無斗志的「老好人」!

瑞士心理學家米勒曾說:一旦孩子被當做父母的私人財產,被父母利用以達到某種目的,一旦父母對他施以控制,他最基礎的成長已經被粗暴的打斷。

心理學家李雪老師指出:控制欲極強的父母,意識上覺得一切為了孩子好,實際做的卻是確保孩子處在廢物狀態,從而乖乖受控。

我們培養的是擁有自立能力的孩子,他擁有完整的自我,能自主思考,能把握人生的方向,而具有這種能力的大基礎就是父母懂得放手!

尊重孩子是獨立個體的事實,尊重孩子的成長,鼓勵孩子學會安排自己的生活,鼓勵孩子對事情有自己的看法,鼓勵孩子在人生的道路上探索。不要一切包辦,而是放手大膽讓孩子去做,你會發現其實孩子比你想象中強得多。

蒙台梭利說過「我們對兒童所做的一切,都會開花結果,不但影響他的一生,也決定他的一生。」

我們對孩子的每一種教育,說過的每一句話,對孩子都是深深的影響。也許讓他變得更好,也可能讓他變得更壞。

作為父母,在抱怨責怪孩子的時候,先停下來,看看自己做對了沒有,當父母對了,孩子就對了!

搶先看最新趣聞請贊下面專頁
用戶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