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親子關系,是一場雙向奔赴,愛在孩子和父母之間流動。
作家劉繼榮在《坐在路邊鼓掌的人》一書中,講過幾段兒子的小事:
小家伙3歲時,對她說:「等我長大,會給爸爸媽媽買一架飛機,你們想飛到哪里就飛到哪里去。」
4歲時,兒子看了一幅別墅的圖片,又對她說:「這一棟,那一棟,將來全部都給你們買。」
5歲時,劉繼榮大病了一場,兒子一本正經的發誓:「我將來必定要研制最好的藥,讓媽媽永無病痛。」
讀著這些小故事,內心涌動著一陣陣溫暖。
哪個父母,不渴望養出來的孩子,如劉繼榮的兒子這般,貼心孝順,懂事暖心。
只不過,稍微設想一下,若是我的孩子,在自理能力尚未養成的年紀,便做出這樣的承諾,大概只會當成「童言無忌」,笑笑而已,或者對孩子嘲笑一番,讓他小小年紀不要吹牛。
在孩子的童言稚語面前,劉繼榮是這樣做的:
面對「想飛到哪,就飛到哪」,她憧憬著在萬米高空,腳踏祥云;面對「想住在哪,就住在哪」,她設想著冬住海南的椰風海浪,秋住北京賞紅葉、逗胡蝶,夏住西湖看接天蓮葉,春天則煙花三月下揚州。
至于孩子誓言的「研制好藥」,她也沒有視作孩童的天真,而是將兒子陪她度過病期的點滴,寫成了《穿西裝的斑點狗》,并且獲了獎,還得到了央視的關注。
面對突然的「出名」,孩子害羞地要求媽媽:「不要寫我了,我什麼也沒做,只是像我說過的那樣愛你。」
作家池莉給女兒寫過這樣一段話:
「我對你的愛,是我生命里的每一次呼吸,每一個微笑,每一滴淚水。如果上帝允許,我只會更加愛你!」
媽媽對女兒的愛,正好與劉繼榮的兒子對媽媽的愛,產生了呼應。
每一個懂愛的孩子背后,都有一個懂愛的父母;
每一段和諧的親子關系,都少不了父母在這3個小細節上的智慧處理。
01
用崇拜的心態,看待孩子
《人世間》中,馮化成說過一句很有意思的話:「愛的基礎,是崇拜。」
對于馮化成這個人的行為,不敢茍同,但是他的這句話,的確說出了愛的底層邏輯。
尤其是父母與孩子之間。
父母的崇拜與欣賞,即便是孩子的淘氣,也能成為父母眼里的藝術品。
前兩天,蘇州的兩個3歲的小可愛,受得了網友們的實名羨慕。
一段視訊中,兩個小家伙,時而用胖乎乎的小手,沾著顏料,在白白的紙上隨意按下手印;時而拿起沾有顏料的畫筆,蹦蹦跳跳地將顏料水甩到白紙上。
一位網友表示,這要是我家,估計要被我媽打殘了。
而孩子的爸爸,則是要麼和孩子一起涂鴉,要麼對孩子的「作品」進行二次加工,還原成大自然的美。
有這樣一句話: 你眼里的孩子是什麼樣,他們就會長成什麼樣。
話多的孩子,有的父母認為,他們在思考;有的父母則認為,像嘰嘰喳喳的小鳥,吵得心煩;好動的孩子,有的父母覺得,他們在嘗試;有的父母則堅信,能夠安靜的孩子,更可愛;總是把家里的東西拆得七零八落的孩子,有的父母看到了孩子的動手能力;有的父母則大罵「敗家子」;孩子想成為一名廚師,有的父母笑著說「廚師是個很不錯的選擇」,有的父母則數落,真沒出息,整天只想著吃。
數字心理學創始人鐘繕夤說:「生命的本質需求,是渴望被看見。」
關于孩子的未來,沒有人能給出準確的答案,也沒有絕對優質的選擇,而父母與孩子之間的關系,則在一朝一夕、一言一行之中。
欣賞和崇拜的心態,能夠給孩子注入看見、認可的心理營養,即便是平庸的孩子,也能從中找到「我可以」、「我能行」的信心,促進親子關系的良性循環。
02
讓孩子感受到「被需要」
幾乎每位父母都堅信,自己是愛孩子的。
為了孩子,哪怕付出生命,也甘之如飴。
可是, 為什麼很多孩子,越養離父母越遠,越養越不懂父母的不易呢?
畢淑敏曾問過一群孩子:什麼時候,感到別人是愛你的呢?
得到的答案是這樣的:
我幫媽媽買醋,她看我瓶子沒打碎,醋也沒灑,說「閨女能幫媽干活了」,我就特別高興,從那兒,我知道她是愛我的;爸爸下班回家,我給他倒了一杯水,爸爸對我說「好兒子」時,我覺得他是愛我的;我在奶奶的耳朵上夾了一朵花,她逢人就說「這是我孫女打扮的」,那時,我覺得她是最愛我的,因為其他人都不愿意讓我這麼做......
然而,在得到這些答案之前,畢淑敏曾先詢問過孩子們,是否感受到生活的幸福?
孩子們不約而同地撇嘴表示,沒有覺得誰愛自己。
即便畢淑敏一再引導,父母為了他們辛苦工作、洗衣做飯,孩子們依然堅持「那算什麼呀,誰讓他們當了爸爸媽媽呢?」
一位網友曾說過: 很多父母,90%的教育都是無用的。
特別扎心的一句感嘆,卻揭開了許多親子關系的傷疤。
很多時候,父母和孩子就像兩條不會相交的平行線,父母拼盡全力的付出投入,孩子理所當然的默認享受。
導致的結果,正如畢淑敏說的那樣:
「一個不懂愛的孩子,就像不會呼吸的魚,出了家族的水箱,在干燥的社會上,他不愛人,也不自愛,必將焦渴而死。」
我們的孩子,天生就是「白眼狼」嗎?
畢淑敏老師也給出了答案: 孩子在被他人需要時,感覺到了一個幼小生命的意義。
很多時候,父母在孩子想為自己做點什麼的時候總愛這樣回應:
孩子想要幫忙做家務,爸爸說,你去學習,媽媽說,別越幫越忙;孩子做了一頓飯,媽媽看不見,爸爸只會說「又沒考好」......
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你的付出你應該,我的享受我應得,你越付出而我卻越無能。
父母愛子女,不是簡單的關懷與照顧;
父母愛子女,不是直白的給予與接受;
父母對子女真正的愛,是懂得讓這份愛流動起來。
當父母與孩子之間,有了「禮尚往來」的默契,父母的愛得到了回應,孩子的反哺獲得了認可,彼此,便架起了心與心的橋梁。
03
感激孩子的每一份給予
從小到大,兒子都特別喜歡給我送禮物。
和外婆回鄉下,遇到路邊的小花,會摘幾枝帶給我;
在幼兒園里,老師發的點心,會放一塊在口袋里帶回家給我吃;
每逢節假日,都會給我準備「小禮物」,小時候是小卡片,有了零花錢后,是玩具首飾,再大一點,會大方的拿出壓歲錢,花「巨款」給我「包治百病」......
其實,歷經幾小時,帶回來的小花,已經焉巴得不成樣子;放在口袋里的點心,也沾滿了塵污;他的卡片,畫得真的不怎麼樣,就連「愛」字,都少了一點。
而那些所謂的「壓歲錢」,不過是「羊毛出在羊身上」的結果。
然而,每每收到他的小禮物,我依然滿心歡喜的曬到朋友圈里,將他送的禮物,用專屬的盒子珍藏起來。
朋友們評論說,你的付出,終于有了回報,養出一個感恩的孩子,將來有福了。
其實是我對他的愛流動到了我的身上,我感覺得暖心他也很開心。
我們總是習慣的認為,父母給了孩子生命、供養孩子成長,基于此,父母對孩子的愛是恩情,而孩子的回報,則是必須的、應該的,否則孩子就是「白眼狼」。
看去上,一方給予,一方受用,用感恩的心去回報,似乎沒有錯。
然而, 當父母對孩子經常帶著「感恩」、「回報」的期待時,往往會失望。
教育專家一直在向父母們傳遞,親子教育的成敗,是建立在「無條件的愛」的基礎之上。
所謂「無條件的愛」,是出于本能的給予,而非帶著要求和期待的愛。
當父母學會將「你應該」,換成「感謝你」時,親子之間的關系,便會從「有條件、帶期望的給予」,悄悄轉化成「感謝你、成全我」的彼此共贏。
04
著名作家、教育家李子勛一直強調: 「親子關系,大于親子教育。」
好的親子關系,是一切教育的基礎。
一段良好的親子關系,一定是建立在平等、尊重的基礎上。
欣賞孩子的選擇、尊重孩子的付出、開心接受孩子的愛意并表達感謝,在點點滴滴之間,形成親子之間,一條流動著的、愛的河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