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一個挑戰,同一道難題,成長型思維的孩子和固定型思維的孩子,注定得到的是兩種結局。
前段時間,送兒子去上圍棋課,剛好遇見一位媽媽,正拖著孩子往教室走。
只見孩子一邊掙扎,一邊哭鬧,扯著嗓子喊:
「不想學了,我是真的學不會……」
聽了孩子的話,媽媽顯然更加火大了,機關槍似地訓斥孩子:
「你要是都會了,還用得著花錢送你來上課嗎?當初拍著胸脯說要學的人是你,現在遇到一點困難就放棄的還是你。
我數1、2、3,馬上給我閉嘴!」
孩子還想說點什麼,卻迫于媽媽鐵青的臉色,只能委屈地癟了癟嘴。
最終,灰溜溜地進了教室。
相信對不少家長而言,這一幕并不陌生:
生活中,很多孩子經常抱怨「太難了」、「我不會」、「做不到」,一遇到挫折,就立馬想要放棄。
其實,面對困難時,往往是思維模式決定了一個孩子究竟會采取什麼樣的方式。
斯坦福大學心理學教授卡羅爾·德韋克經過30年的研究,發現人的思維模式大致可以分為兩種類型:
固定型思維和成長型思維。
網上有一組對比圖,展現了這兩者間最主要的幾個區別:
1. 固定思維的人規避挑戰,成長思維的人歡迎挑戰。
2. 固定思維的人痛恨變化,成長思維的人擁抱變化。
3. 固定思維的人總是關注限制,成長思維的人經常尋找機會。
4. 固定思維的人覺得沒能力改變現狀,成長思維認為凡事皆有可能。
5. 固定思維的人不接受批評,成長思維的人珍視反饋、主動學習。
6. 固定思維的人喜歡呆在舒適區,成長思維的人喜歡探索新事物。
7. 固定思維的人覺得努力是無用的,成長思維的人認為每次失敗都是一堂課。
8. 固定思維的人認為畢業后就無需學習了,成長思維的人覺得學習是一項終身的事業。
不難看出:
固定型思維的人認為智商是固定的,努力是無用的,遇到困難時會輕易放棄;
而成長型思維的人相信自己的潛力是無限的,眼前的挫折終會成為自己進步的階梯,從而不斷挑戰自己。
那麼,為什麼有的孩子會陷入固定型思維呢?
很可能是因為父母平日里三種常見的錯誤行為——
誤區一:
父母習慣于給自己設限
拒絕嘗試新鮮事物
幾乎每一個有問題的孩子背后,都有一個「生病」了的家。
上周,妹妹叫我去家里吃飯。
我一進門,她就說自己快被女兒逼瘋了。
通過妹妹的講述,我得知進入國中后,外甥女悠悠出現了嚴重偏科的情況,語文、英語都不錯,但理科簡直一塌糊涂。
特別是小學沒接觸過的物理和化學,據悠悠說,這兩門課自己就沒聽懂過。
然而,悠悠卻好像并不打算追上來。
上課時頻頻走神,做作業就偷偷上網搜答案。
逼得急了,就狡辯說 「我就是跟不上,天生就沒長學理的腦子。」
遇上這種情況,可把妹妹愁壞了:
「你說說,這孩子怎麼這樣?
就算你文科再怎麼好,中考也是要考物理、化學的呀!」
然而,妹妹的話卻讓我想起了另一些事情:
平日里,妹妹也是經常把「腦子笨」、「學不會」掛在嘴邊的人;
因為不會用Excel,多年來每次工作上有需要都是讓妹夫幫她做,問她怎麼不學,妹妹卻理直氣壯地說:
「看著那些符號就頭大,教我再多遍我都記不住!」
這,其實就是自我設限的可怕之處。
腦科學家洪蘭曾經提出一個觀點:
大腦是可以被語言改變的。
孩子或許不會什麼都聽我們的,但他會潛移默化的模仿我們的行為。
當父母總是說「我不行」、「做不到」時,孩子也會不自覺接受到這個信息,漸漸認為自己也一樣糟糕。
久而久之,孩子的大腦就真的「變笨」了。
誤區二:
打擊式教育
讓孩子陷入無助的怪圈
記得在《心理訪談》節目中,看到過這樣一個故事:
有個女孩,名叫范成金,今年33歲。
大學畢業后,始終沒有出去找過工作,整整十年,就一直窩在家里啃老。
面對鏡頭,她回憶起自己的童年:
國中時,她一度很喜歡寫寫畫畫,還曾自己設計過服裝和運動鞋,可是父母見了,卻嚴厲地批評她:
「有啥用啊,有用嗎?看書去!」
做飯一不小心放多了水,全家人都要跑過來指責她。
久而久之,她變得越來越自卑。
最嚴重的時候,她甚至連開口說話都做不到。可家人還是動不動對她實施打擊式教育:
「你將來成事了,我給你跪下!」
「你成事了,狗都成事了!」
就這樣,范成金一點點陷入了自我懷疑和自我否定的泥沼。
最終,選擇在自我封閉中度過余生。
當一個孩子無論做什麼都會遭到批評時,那他唯一的選擇,就是什麼也不做。
很多時候,大人可能沒意識到,一句脫口而出的批評和貶低,影響的不僅是孩子的當下,更是他整個的思維模式。
誤區三:
夸獎孩子時
只會說「真聰明」、「你好棒」
或許有的家長會說,我經常夸孩子,可孩子還是不愿意努力,嘗試新鮮事物。
其實,有時候不恰當的夸獎反而會固化孩子的思維。
斯坦福大學著名心理學家卡羅爾·德韋克曾針對紐約20多所學校,400多名學生做過一項實驗:
第一輪測試中,研究人員為孩子們準備了一些非常簡單的智力拼圖。
每個孩子完成測試后,研究人員都會當場公布分數,并附送一句夸獎的話。
但不同的是,第一組孩子聽到的是「你很聰明,在拼圖方面頗具天賦」;而第二組孩子聽到的是「你一定是很努力,才表現得如此出色。」
到了第二輪測試,孩子們可以自行選擇測試的難度:
一種比較難,但能從中學到新知識;另一種相對簡單,和上一輪較為類似。
結果,90%被夸「努力」的孩子都選擇了第一種,而大部分被夸「聰明」的孩子都倒向了第二種。
隨后,開始了第三輪測試。
這一輪測試的難度遠遠超過了這些孩子的水平,沒人完成任務。
但在面對困難時,被夸「努力」的孩子往往會不斷進行嘗試,最終,他們的成績比第一次測試時進步了30%左右;
可被夸「聰明」的孩子,卻更容易放棄,也更容易感到沮喪、焦慮。
不僅如此,和第一次相比他們的分數也退步了約20%。
經過一系列的研究,最終研究人員得出了結論:
被夸「聰明」的孩子,會把失敗歸結于天賦不夠;而被夸「努力」的孩子,會更專注于做事的過程。
同時,前者也更受不了被夸獎聰明后遭受挫折的失敗感。
這就很好地解釋了,為什麼有的孩子不愿意主動去嘗試,一旦經受挫折,只會束手無策。
錯誤的夸獎,不僅不能增強孩子的自信,反而會損害孩子的抗壓能力,阻礙孩子的思考方式。
卡羅爾·德韋克教授曾以美國13所高中的差生為研究對象,進行過一項實驗。
結果表明:
擁有成長型思維的孩子更愿意迎接挑戰和付出努力,在面對挫折時,也具有良好的適應力;
想要培養孩子的成長型思維,父母可以從以下三方面著手:
1. 父母經常使用積極地表達
成長型思維與其說是教出來的,不如說是示范出來的。
在生活中,父母要盡量使用 積極的表達方式:
把「我不會」改成「我可以學」;
把「我不行」改成「我再努力一下」;
把「太難了」改成「這件事充滿了挑戰」……
父母經常有意識地用積極的角度描述問題,孩子也會在耳濡目染中習得自信和勇氣。
2. 肯定孩子努力的過程,引導孩子正確歸因
固定型思維的父母,只關注孩子是否達成他們所期待的目標;而成長型思維的父母,更加關心孩子努力的過程。
心理學家賀嶺峰就曾在一次演講中分享過自己的故事:
看到女兒59分的試卷后,他沒有批評、指責女兒,而是告訴女兒,考試也分為選拔性測驗和診斷性測驗,并鼓勵她:
「這一次,你診斷出了41分的問題,就是這次考試最大的受益者。」
賀嶺峰教授這麼做,是為了讓女兒知道考差了,只是因為對知識的掌握還不夠熟練。
而責罵孩子「蠢」「笨」,則會讓孩子誤認為是自己天賦不夠或能力不行,從而喪失繼續前進的動力。
所以,父母千萬不要因為結果不盡如人意,就否定了孩子努力的過程。
3. 拒絕籠統、空洞的表揚,掌握贊美孩子的正確姿勢
在《終身成長》一書中,卡羅爾·德韋克教授提到:
「如果孩子做某一件事做得很好,在贊揚他時,要強調他努力的過程,而不是他先天有什麼過人之處。
比如,夸贊孩子的態度、專注、堅持、創意、策略等。」
不僅如此,父母還可以嘗試使用著名的 「FFC模型」:
F(fact 事實)——「今天回家后,媽媽沒有催促你,你就主動開始寫作業」;
F(feeling 感覺)——「這讓媽媽覺得很驕傲,看到我的寶貝終于養成了好習慣,真是令人感到欣慰」;
C(compare比較)——「跟上學期相比,你的確進步了很多」。
但值得注意的是,在「比較」這一環節中,父母最好不要拿孩子跟別人家孩子比,而是只跟孩子自己比。
電影《教父》中有句經典的臺詞:
「花半秒鐘就看透事物本質的人,和花一輩子都看不清事物本質的人,注定是截然不同的命運。」
其實,只要稍加留心就會發現:
一個班級中那些學業優秀,并且持續進步的孩子,往往不一定是最聰明的,也不一定是家境最好的,但一定遇到挫折時最不容易放棄的。
所以,作為父母,比起逼著孩子學習,更重要的是為孩子建立一種新的思維模式:
不再追求一蹴而就、立竿見影。
而是將目光轉向過程,持續發力,用長期投入的汗水和矢志不渝的堅持錘煉自己。
唯有這樣,孩子才能走出思維的牢籠,奔赴更廣闊的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