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最怕生在這3種家庭,父愛缺席、媽媽失控,你知道有多可怕嗎

Wendy媽 2022/06/15 檢舉 我要評論

「原生家庭」這個詞語,想必大家已經不再陌生。

它對一個人的影響力無疑是巨大的。根據心理學家分析,我們的性格雛形就是原生家庭帶來的。

而且更為重要的是:我們從原生家庭中學習到的思維模式,還會復刻到我們的成人世界,甚至傳給我們的下一代。

本文配圖均源于網絡,圖文均無關

所以,一個好的原生家庭能夠治愈人的一生,反之,一個窒息的原生家庭,則傷人于無形,令人想要逃離。

孩子最想逃離的幾類原生家庭

1、「角色錯位」的原生家庭

教育專家認為,一個和諧的原生家庭,是由父親、母親和孩子構成的穩定三角關系而來的,大家各司其職、合理分工,讓一個家庭結構更完整,彼此的關系更和睦。

而大多數痛苦的原生家庭,家庭成員的角色都是錯位的。

首先,最常見的就是父親角色的錯位——父愛缺席!

消失不見的爸爸,失控焦慮的媽媽,是如今很多中國家庭都面臨的境遇,孩子在這種家庭中長大,承受來自父母雙方的壓迫,往往容易情緒不穩,而且會表現出自尊心低下、自控力弱等情感障礙。

其次,就是父母同時「掉線」,孩子被迫長大。

在養育子女的過程中,并非所有的父母都能盡到責任,很多人因為自身性格不成熟,或者是迫于現實經濟的壓力,忽視了孩子的成長。

這往往容易導致孩子被迫長大,被迫讓自己變得成熟懂事起來,甚至還要去承擔父母本屬于父母的責任,為這個家操碎了心。

這類被「催熟」的小孩表面上看著靠譜,實際上卻容易埋下心理隱患,遇上重大打擊或者挫折時,出現以回避為動機的「退行」。

變得一蹶不振,像孩子一樣渴望得到父母的庇護,不愿意面對現實,經常出現挫敗感,以及對未來的恐懼感。

2、「彼此內耗」的原生家庭

經營一個家庭,與家庭成員之間處好關系,表面上看著簡單,實則需要耗盡心力。

很多人都會犯一個錯誤:把脾氣留給親密的人,把溫柔和禮貌留給外人。總覺得都是一家人,對方不會計較,卻沒看見對方已經傷痕累累。

而原生家庭最忌諱的就是父母彼此內耗,互相指責,最終遭殃的還是孩子。

因為它會帶給孩子一種「割裂感」,明明兩邊都是我最愛的人,平時對我非常好,可你們彼此傷害,對孩子而言就是雙倍的打擊。

他不知道當戰火出現時,自己究竟應該幫哪邊,感覺無論怎麼選,對另一方都是一種背叛。特別是那些父母吵架時,還要在孩子面前講對方的壞話,并讓孩子做出選擇時,這往往會令孩子陷入兩難之地。

為了彌補心底的愧疚感,她們只有選擇傷害自己,違背自己的良心哄父母開心。

長期在這種壓抑的原生家庭中長大,孩子很容易感覺到喘不上氣來,為了得到釋放,她們可能會變得叛逆,整個人看起來充滿攻擊性,離你們也會越來越遠。

3、「忽視孩子需求」的原生家庭

這類原生家庭有個常用的口頭禪「我都是為了你好」。

為了你好,所以我能忽視你的需求;

為了你好,所以我能盡情傷害你的自尊。

殊不知,對孩子而言,他們其實是有個人意志的,他們也渴望能證明自己的存在價值,而不是活在父母的安排之下,淪為一個「配角」。

如果你也是這種父母,平時總喜歡忽視孩子的需求,或者是用強硬的態度來打壓孩子的個人意志。

長期如此,孩子往往容易出現兩種結局:一種是順從父母,習慣性聽父母的意見,沒有個人主見;另一種是觸底反彈,為了爭取自己的利益,處處跟父母作對。

無論哪種局面,都不利于孩子的個人發展,也會威脅到家庭的穩定,更可怕的是,它還會讓孩子跟父母「離心」,以后不愿意跟父母表達自己的想法和觀點,不愿意提出需求。

而且根據統計,這種原生家庭是中國最常見的,也是孩子最想逃離的一種,排名第一,值得各位父母深思。

不想親手「推遠」孩子,你需要做好這些

1、積極承擔起自己的責任

既然已經為人父母,肩上就背負著養育一個小生命的責任,我們當然有理由要擔責。

平時不妨抽出一點時間來高質量陪伴孩子,學會多對孩子表達愛意,多釋放善意,不要總是認為小孩子聽不懂,或者他們的想法太幼稚,所以拒絕溝通,這樣反而容易把孩子推遠。

2、父母要統一戰線

一起同心協力,養育好孩子。平時夫妻要統一育兒戰線,盡量避免把私人情緒撒在孩子身上,大人吵架時不要上頭,當著孩子們的面就不留情面的互相數落。

萬一情緒失控真的吵起來了,之后也別忘了兩人一起去擁抱一下孩子,表示這并非是你的錯。

3、尊重孩子的意見

孩子的人生決定權其實還是在他們自己的身上,我們只能給出建議,并不能代替他們做決定。

所以作為父母,要給予孩子充分的尊重,相信他們可以自己做到,尊重他們的想法和意見,這樣或許你們的關系能夠更加和諧,孩子也能快速成長起來。

搶先看最新趣聞請贊下面專頁
用戶評論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