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爬后走」和「不爬就走」的娃,有啥區別?4點差距家長要知道

Wendy媽 2022/05/24 檢舉 我要評論

根據寶寶的生長規律, 孩子一般在8、9個月開始爬行,1歲左右練習走路。但走之前, 兒保醫生通常會建議多讓孩子爬。畢竟大數據顯示, 「爬」的時間越長,走路越穩,受傷的幾率更低。

但總有些天賦異稟的孩子,會跳過「爬」,直接開始「走」。雖然這些孩子表面上和「先爬后走」的娃沒啥區別,但終歸缺少一個步驟,當媽的多少還是會有些擔心。

「不爬就走」會有其他影響嗎?

實不相瞞,小編作為「不爬就走」的典型,真心覺得爬的少娃長大還是有一定的影響的。至少我從上學以來,就一直發現自己平衡力差。

為了證實自己的猜想,小編特意查了相關資料,發現「先爬后走」和「不爬就走」的寶寶,長大后還真有區別:

差距一:孩子協調性有區別

原來平衡力差并不是小編的錯覺!

紀錄片《嬰兒的秘密生活》中說道, 嬰兒如果自由發展,一定會先獨立爬行一段時間,在學走路。但 如果嬰兒是在大人的幫助下, 先學會了坐,那麼背部和臀部的肌肉就會得到鍛煉,孩子 將直接過渡到行走

然而那些先學會爬的孩子,每次爬行都需要依靠四肢有節奏的協調才能行動,同時鍛煉了腿部和手臂力量,這其實就是在給孩子直立行走打基礎。在這個過程中,不僅鍛煉孩子對四肢的控制力,而且還讓孩子的整體協調性得到了極大發展。

很顯然,直接走的那部分孩子越過了這一步驟,導致娃的協調能力差,做運動時就會顯得平衡能力差,笨手笨腳的。

差距二:大腦發育速度不一樣

兒保醫生之所以建議多爬,是因為

爬行不僅可以鍛煉協調性,還可以促進寶寶的大腦發育。爬的時間越長,對孩子今后大動作發展、認知能力等就越有利。

我們都知道2歲前,孩子大腦的神經元連接每天都在飛速創建,平均每秒鐘可以建立700個神經元連接,這些神經元中大部分就和孩子的肢體運動相關。

如果這個階段,寶寶能夠多爬行,相應的這部分神經元就會得到極大的刺激,大腦發育自然也會更進一步。

除此以外,爬行還可以促進大、小腦的神經連接,刺激手眼協調、肢體協調的神經突觸與遞質之間靈敏度。你看, 爬行既鍛煉了小腦的平衡能力和反應速度,還促進精細動作的發展,刺激左右腦均衡發展,讓寶寶的智力、理解力、記憶力齊頭并進,快速發展。

差距三:感統失調

兒童行為研究人員發現,寶寶

如果爬行少、爬行練習不足或沒有經歷爬行,將引起對稱性頸緊張反射的動作不成熟

表現為孩子身體上,則為上半部和下半部不自覺地對抗,就 容易發生感覺統合失調癥,如視覺和聽覺不協調、視覺和動作不協調、聽覺和動作不協調等。

孩子小時也許家長還感覺不出來差距,但隨著孩子逐漸長大,就會發現他們很容易情緒不穩、有挫折感、難以適應環境,不能長時間坐著,這些都會直接影響孩子的學業和社交能力。

差距四:探索欲不一樣

3個月之前,孩子只能躺在床上,他們可探索的空間有限。3個月后,孩子慢慢能夠翻身、坐立,他們看到的、聽到的范圍逐步擴大,但由于不能主動掌控自己的身體,所以探索范圍還是固定在一定范圍內;但這一切在寶寶學會爬之后,將會打破。

爬行時,寶寶由靜態變成動態,他們隨心所欲地控制身體運動,擴大自己的活動范圍,通過不同角度觀察、探索這個世界。 爬行比走路慢,寶寶爬的過程中有更多的時間留意周圍的環境,探索未知的世界。

不爬就走的孩子,周圍環境在他們眼里都是「 倍速播放」的狀態,這導致孩子很容易忽略一些小細節,少一些驚喜,孩子的探索欲自然也會有所下降。

如何引導孩子愛上爬行?

既然爬行如此重要,那麼家長如何做才能讓孩子愛上爬行呢?

首先,爬行需要家長引導

優米算爬得比較晚的,8個多月去體檢,兒保醫生問有沒有教孩子爬?我一臉懵,「爬」還需要教,這難道不是人類幼崽的本能嗎?最后被兒保醫生笑了好久,回去后立馬安排了爬行教學。

問了周圍的寶媽,發現迷糊的還不止我一個,有不少寶媽都以為孩子能自己學會爬行。

所以這里要 提醒一下,孩子到了適爬年齡,家長一定要給孩子示范如何爬行。

剛開始爬行時,可以在前面放些玩具、食物,引導寶寶注意力,通過語言引導讓他爬過來。或者在身后用手推寶寶的雙腳掌,借力讓他學會爬行。

其次,給孩子提供舒適的爬行環境

寶寶穿得太多、太緊或家里太冷等,都會阻礙孩子爬行。建議室內溫度保持適宜,不要給孩子穿太厚,盡量寬松一些。可以在地板上鋪上一層爬行墊,讓孩子自由爬行。擔心地面太涼,可以帶上護膝,保護寶寶的小膝蓋。

最后,設計有趣的爬行游戲

孩子非常敏感,媽媽的鼓勵會給他帶來極大的動力。我會建議,媽媽們可以事先設計一條爬行的路線,在路線上擺好娃平時喜歡的玩具,鼓勵孩子自己爬過去拿玩具。當孩子拿到心愛的玩具后,媽媽一定要大聲鼓勵,慢慢地你會發現娃會越爬越快。

最后想說,身為家長我們要相信孩子,只要訓練方法得當,孩子一定會很快就學會爬行的。

搶先看最新趣聞請贊下面專頁
用戶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