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長大后是否孝順,會不會疏遠你,關鍵看你對下面2件事的態度

Wendy媽 2022/06/08 檢舉 我要評論

孩子長大后能盡孝,與自己多親近,應該是很多父母的夙愿。那我們如何能夠實現這個愿望呢,或許與你平時對待她們的方式有關。

「我為孩子操勞一生,她長大了卻疏遠了我……」

端午放假去王阿姨家玩,她給我們分享了一個悲傷的故事:

王姨是一個傳統的母親,她愛孩子的方式就是:你是我女兒,我對你好是應該的。同理,你要聽母親的話,也是應該的。

女兒還小的時候,王姨就把她送去了舞蹈班,目的就是想要培養孩子的氣質,順便也算圓自己小時候的一個夢。

可學舞之路上,枯燥又痛苦,孩子多次打退堂鼓,表示自己不愿意學,這又不是自己喜歡的,為何還要花這麼多時間和精力來堅持。

可王姨并沒有把女兒的話當回事,執拗地認為這就是「為了孩子的未來著想」。在她的督促下,女兒考了舞蹈學校,甚至成了首席,站上了萬眾矚目的舞臺,王姨驕傲不已。

可女兒這時突然說:「媽媽,我想退出了,為了你的夢想,我堅持了二十六年,也站上了那個你曾經期望的舞臺,我該去追求我自己的夢想了……」

王姨詫異不已,明明孩子已經堅持到了那一步,母女倆吃了多少苦才到今天,她自然不同意,一怒之下還威脅孩子,你要是敢退出,我就立馬喝藥。

女兒看著媽媽動怒的臉,眼淚不自覺流出來,「你真的知道,我想要什麼嗎?從小到大,我就像個機器人,為了一個不喜歡的東西,沒有一刻敢放松,別人在玩游戲、吃零食、逛街、談戀愛,我卻只能不停地練練練,我人生又有多少個二十六年呢……」

女兒的一席話,徹底震住了王阿姨,她想開口說點什麼,又不知道從哪說起。回想起過去的日子,自己好像確實太過偏執,只顧著嚴厲地要求女兒練舞,母女倆很少談心。

不知不覺,原來孩子已經長到了26,可她最喜歡的是什麼,當媽媽的,卻沒問過一句。好像上次的記憶還停留在女兒六歲那年,她想要一件白色的舞蹈服,自己卻給她買了一件黑的。

「我這個母親當的可太失敗了……」王阿姨忍不住懺悔,可似乎已經晚了,因為她跟孩子的心,早就遠了……

聽完王阿姨的故事,內心五味雜陳,都說「可憐天下父母心」,天下父母總想把自己認為的好的給孩子,可有時候卻忘了子女是不是需要。

當父母之愛夾雜著道德綁架和不平等的條款時,往往伴隨著很多傷害,你們卻忽視了。現實生活中,也總有父母說「我明明給了你最好的,為何你還是疏遠我。」

這時,你就該反思一下自己對子女的態度了。

以下幾種態度,父母要警惕

心理學家提出一個觀點:你養出的孩子,是否愛你,取決于你對他的態度。所有不孝的,不愛父母的孩子,都是父母自己親自培養出來的。

一、父母對孩子取得進步時的態度

國內父母有個特點: 「夸人從不當面夸。」

還記得自己小時候,幾乎很少得到父母的夸獎,即使有時候拿到班級第一,回家興沖沖地告訴爸媽,得到的也只是一句「噢,考了第一也不能驕傲,比你厲害的人有很多,你跟年級第一比比,還差很多……」

一番話下來,心里拔涼拔涼,一來是覺得父母似乎不愛自己,二來又不自覺地被說服,認定自己就是能力差,不如別人,以至于工作以后,還是經常否定自己,不敢出頭,也錯失了不少機會。

你看,父母一句簡單的話,對孩子的影響有多大。

我們能理解,父母有時候出于羞澀之情或者是擔心孩子驕傲,所以不當面夸獎孩子,甚至會潑點涼水,可這種態度,無疑會打擊到孩子的自信心。

在孩子看來,父母冷漠的態度深深傷害到了自己,以后有什麼事情也不敢跟你們分享,與你們的關系自然也會越來越疏遠。

二、父母對孩子表達想法時的態度

之前看過一個說法: 很多人都不會好好說話,跟她們真誠地溝通幾乎是不存在的。

每一個人似乎都罩著一個保護殼,別人一句無心的話,就會被解讀成不同版本,然后覺得對方是在攻擊我,我得用更厲害的回擊。

有專家分析:戾氣過重又高敏感的人群,往往是因為她們可能從小就沒被好好愛過,自己的想法經常被父母無視或者反駁。

以至于讓孩子心理變得扭曲,她們想要得到尊重,又害怕聽到對方的答案不是自己想要的,所以才會異常別扭。

確實,有一部分中國父母,或許就不存在「平等溝通」的概念,在他們看來,父母和孩子是等級關系,作為孩子,你就要服從我的觀點,而我并不需要聽你的想法,因為你的想法幼稚又可笑。

殊不知,在與孩子的相處過程中,平等溝通才是第一重點,那些真正和子女關系好,等孩子長大以后,還能緊密聯系的,多半是懂得「蹲下來」與孩子商量的父母。

如果父母只懂得高高在上,從不聽孩子的話,孩子自然也會對你充斥著「不信任」,以后也不會親近你,部分叛逆的小孩還可能會記住這些事,以后不愿意孝敬你。

【總結】

還是一句老話,父母和子女應該是平等的關系,只有平等才能走入孩子的內心世界,讓他們不疏遠你。

搶先看最新趣聞請贊下面專頁
用戶評論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