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比起和孩子講道理,這3種教育方式更有效

Wendy媽 2022/05/04 檢舉 我要評論

記得在綜藝節目《變形計》中,有這樣一個片段:

山區女孩「緣緣」被交換到城市,她的「新爸爸」是一名律師。

律師爸爸詢問緣緣的理想,緣緣告訴他以后想當一名警察,結果這位爸爸瞬間切換到「講道理模式」,從憶當年開始,到人生觀、價值觀,說起了長篇大論。

隨后接受采訪,談起這次「親子交流」時,爸爸表示非常滿意: 「無論我說什麼,她都能聽進去,我很欣慰。」

而女孩緣緣的感受卻是: 「感覺像是律師在和犯罪者說話,挺像唐僧在念經……」

為什麼父親如此滿意的家庭教育,孩子卻如此排斥?

現實生活中,一言不合就對孩子展開「說服教育」,講述各種大道理,是很多家長的通病。

然而對孩子來說,其實大道理并不像家長想象中那樣「受歡迎」。

大人口中的「人生真諦」,到孩子耳朵里,不過是令人厭煩的嘮叨,久而久之,甚至還可能激起他們的逆反心理,將孩子的未來徹底「毀掉」。

一直對孩子講道理,會引發「超限效應」

在心理學中,有一種現象叫「超限效應」。

意思是指人在受到刺激過多、過強,或者是作用時間過久,從而引起心理極不耐煩或者逆反的心理現象。

相信很多家長有過這種經歷,對孩子講道理,開始還能「講得通」,可隨著說教時間增加,講道理次數增多,效果會越來越差,孩子慢慢變得「油鹽不進」,越來越抵觸。

有次同事小周帶娃來我家做客,有個奧特曼玩具引起了孩子的興趣,離開時,哭著喊著非要拿回家。

即便兩個孩子已經達成了共識,小周卻仍然不同意,和只有3歲的孩子說了30多分鐘各種道理。

從到人家做客要有禮貌,到不能隨便拿別人東西,再到考慮他人的感受,孩子聽得似懂非懂,由開始的頻頻點頭,到又哭又鬧,再到變得麻木。

終于,30多分鐘的說教過后,看到孩子點頭表示不再要玩具,小周心滿意足地帶娃離開,她覺得這次抓住機會展開「說服教育」,孩子一定有很大收獲。

然而孩子真聽懂了嗎?

我覺得并沒有,之所以孩子不再堅持,是因為早已經達到了「超限效應」:媽媽這些大道理什麼時候能說完?只要讓她停下來,就算不要奧特曼也沒關系。

孩子不喜歡聽道理,還可能是因為聽不懂

思想家盧梭在《愛彌兒》中提到:「世上最沒用的三種教育方法就是講道理、發脾氣和刻意感動。」

大人們在對孩子講道理時,往往習慣于站在成年人的角度,運用自己的思維方式,把很簡單的一件事,考慮得比較深奧。

而以孩子們有限的認知能力、人生經驗,很難對這些大道理理解太深刻,父母「講道理」的教育方式,自然難以取得效果。

尤其當孩子犯下錯誤,家長出現焦急情緒,居高臨下進行批評和指責時,孩子會將注意力集中到父母的態度上,不再去思考道理本身的含義,更加難以聽懂本就枯燥、乏味的道理,使「講道理」的教育方式事倍功半。

比起講道理,這3種教育方式更有效

1. 身教比言傳更重要

我們在教育孩子時,常說「言傳身教」,但事實上,身教比言傳更重要。

比如孩子喜歡浪費食物,屢教不改,我們與其對他講「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的道理,倒不如帶他去真切體驗農民伯伯播種、插秧的辛苦,這種親身感受,遠比父母口中的大道理,更令孩子印象深刻。

2. 多聽聽孩子的意見

站在孩子的角度看世界,你會發現有許多不同。

如果我們可以多聽聽孩子的意見,通過引導、提問的方式,讓孩子來做出自己的選擇,教育效果往往會好很多。

比如當孩子對某件事有自己想法的時候,我們可以說「你覺得應該怎麼做才好呢」?「你認為這件事做得正確嗎」?一方面引發孩子的思考,另一方面防止其叛逆,故意和家長對著干。

3. 做到「去情緒化」

我們對孩子展開教育時,保持鎮定和冷靜至關重要,態度要溫柔而堅定。

心理學上認為,情緒是非常具有感染力的東西,如果我們教育孩子摻雜太多情緒,孩子會很容易受到感染,親子間互相激發,卷起一場情緒的風暴,只有家長盡量做到「去情緒化」,孩子才能將注意力集中到教育本身上。

小編結語:

一味對孩子展開說教,只會讓他感到厭煩,教育效果事倍功半。

在養育孩子的道路上,如果我們可以換種教育方式,用身教代替言傳,更多聽取孩子的意見,對其健康成長會更有好處。

搶先看最新趣聞請贊下面專頁
用戶評論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