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三天不打,上房揭瓦」,這句話相信對有小孩的家庭來說應該并不陌生,因為在孩子成長過程中難免會有不聽話的時候,而每當孩子調皮搗蛋時,有些家長除了非常生氣,忍不住還會對孩子動手,打罵教育也算是我們家庭教育中的傳統曲目了,畢竟打罵教育對于家長來說是最省時且最有效的方式,哪個孩子被揍后不立馬變乖?
不過雖然這種打罵教育對父母來說省事了,但打完罵完,真的就有效果嗎? 打罵教育,到底會給孩子帶來什麼影響呢?
記得曾讀到過這麼一則故事:故事的主人公脾氣非常暴躁,經常對人大發脾氣、破口大罵。有一次,他的父親教他:如果你以后再發一次脾氣,就用力地在墻上釘一個釘子。
孩子依言每次一發脾氣就往墻上釘一個釘子,每次發完脾氣后看著墻上的釘子也很后悔。慢慢地,原本一天要釘好幾個的釘子,變成了好幾天才釘一個,直到后來很久才釘一個。孩子于是高興地找到父親說:你看,我進步了。
父親贊許地點點頭,然后跟孩子說:以后每次如果你能夠控制好脾氣,有禮貌地和人相處,那你就可以拔出一根釘子。
孩子又認真地遵守父親的囑咐,直到有一天,孩子終于把釘子全部拔出,興高采烈地去找父親。
父親肯定了他的進步,同時把孩子帶到了那面墻前,問他:你看到了什麼?
孩子平常只注意到墻上的釘子,這次抬頭一看,看到的卻是一面千瘡百孔的墻。
打罵教育,給孩子帶來的也將是千瘡百孔的心靈。
4月30日,正好是「 國際不打小孩日」。
對此,心理專家表示,打孩子并不能從根本上達到教育的目的,反而會引起一系列的心理問題。暴力行為容易被孩子模仿,影響孩子以后的心理調解和親密關系的建立。
此外,糾正孩子的不良行為也應講究方式方法,例如不要在吃飯或睡前批評孩子,這樣不僅起不到教育效果,還容易給孩子帶來巨大的心理壓力。對待孩子應多一些愛、耐心和自律,與孩子共同成長。
聰明的父母,應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
我們知道,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師,也是孩子最主要的模仿對象和學習榜樣。父母樂觀開朗、善于處理自己的情緒,才能更好地教育孩子、幫助孩子成長,也有助于提升孩子控制自身情緒的能力。
而情緒不定、焦慮不安的父母,也更容易打罵、體罰孩子,而這種打罵給孩子帶來的不僅只是身體上的傷害,更多的還是心靈上的影響,讓孩子覺得無所適從、情緒不穩、缺乏安全感等。
那麼,父母如何管理好自己的情緒呢?
1、找到導致壞情緒的原因
如今的父母壓力都不小,不僅要背負家庭的重擔,還有職場的競爭等等。
但事情一碼歸一碼,把職場的壓力帶到家庭生活中來,顯然是不明智的。如果是職場不順,那就應放到工作中去解決。
在家里大吼大叫,打罵乃至體罰孩子不僅解決不了問題,還容易影響親人間的感情,影響身心健康,百害而無一利。
2、發火前默數10秒
抱怨的說辭說出口僅需要10秒,同樣的,消解這樣的不良情緒也只需要10秒。
當你面對孩子犯錯誤或是不聽話,想對孩子大吼大叫時,不妨先花10秒的時間控制一下自己情緒的小火山,之后再想出的方案往往還更能解決問題。
3、理解孩子,學會以愛溝通
如今的孩子,雖然沒有大人那麼多的壓力,需要面對社會的殘酷和競爭,但其實學校也是一個小社會,孩子背負的學習壓力也不小,而且孩子總歸還是孩子,年紀小,不懂事,還需要多多照顧。
作為家長,我們還是應學會互相理解,多和孩子溝通,了解孩子,體諒孩子。以愛的語言來溝通,少一些抱怨多一些夸獎。
有句話說得好:童年時得到的愛,是長大后的光。對待孩子,請多些引導與尊重,多點耐心與寬容,被溫柔呵護的孩子才能「心里有愛,眼里有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