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重慶一小學女生被欺負的視訊在網上引起熱議,讓許多人憤怒不已。
女孩,全程不敢動,更不敢逃跑,只能站在那兒。
這一幕,看得人心里發堵。每個孩子都是家長的寶貝,誰都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在外面受欺負。
然而,校園不良事件并不會因為家長不想就不存在。
通過調查發現,受到欺負的孩子,一般都具有以下幾個特征。
被要求乖的孩子
被要求乖是很多孩子都會受到的教育。可是,家長們有沒有想過,乖的背后是什麼呢?孩子為什麼會乖呢?
從孩子的心理發展角度來看,乖意味著順從,聽話,也就是說,孩子沒有自己的主見和想法,膽小懦弱,才會愿意聽從父母的安排。這樣的孩子,在學校和同學相處的過程中,也更容易成為被欺負的對象。
經常被父母挑刺的孩子
最近刷到一個金婧談父母對自己挑刺的視訊,視訊中的金婧一改往日搞笑的風格,有些委屈的說,有一次爸爸說她的大腿比男生的大腿還要粗。金婧說,自己從小就受到父母的挑刺,所以從小就沒有自信。
有些父母會對孩子進行說教,他們說話總是喜歡反著說。在這樣的家庭里,孩子時時刻刻受著父母的挑刺,就會陷入習慣性無助的心理狀態。
習慣性無助是一種心理現象,當人們做出很多努力都無濟于事后,就會認為自己做什麼都無法改變現狀。慢慢的,就會認命,放棄抵抗。
孩子一旦陷入習慣性無助的狀態中,她就會習慣性的放棄抵抗。
落單、不合群的孩子
校園不良事件更容易發生在那些不合群的孩子身上。調查發現,孩子每增加一個朋友,發生校園不良事件的幾率就降低6.76%。
孩子有朋友的陪伴,有利于避免欺負的發生。
另一方面,社交能力強的孩子,擁有較強的表達能力、溝通能力和處理人際矛盾的能力,有利于避免沖突的發生。
父母關系不和諧的孩子
家庭關系對于孩子心理健康的發展至關重要。在《心理營養》一書中,林文采博士認為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有五種心理營養不可或缺,其中之一就是安全感。而孩子的安全感,大多來自家庭。
一個穩定和諧的家庭,會帶給孩子足夠的安全感。在這種環境下長大的孩子,更加自信,也更加勇敢。而在一個關系不和諧,父母整天吵架的家庭里長大的孩子,會因為缺乏安全感而變得敏感、膽小懦弱。
為了讓我們的孩子更加健康的成長,免受校園不良事件的危害,家長們要在平時的家庭教育中,注重培養孩子自信、有主見、勇敢的質量,以及良好的社交能力。讓孩子變得更加強大,才是抵擋校園不良事件的最佳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