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我害怕」膽小易伴隨娃一生,家長做三件事比說「別怕」管用

Wendy媽 2022/05/08 檢舉 我要評論

朋友說,他們家3歲半的女兒,晚上總是做噩夢,而這種情況已經持續了有半年的時間。

「媽媽,我害怕」幾乎成了孩子的口頭禪。

朋友也非常煩惱,甚至還帶孩子去看了醫生,但是檢查結果沒有任何問題。而后,果媽便仔細詢問了孩子的生活作息、接觸的人和事物。

終于,果媽發現了問題的關鍵所在。

原來,朋友懷了二胎,晚上非常嗜睡,但是女兒卻精神得很,經常到了晚上10點還不愿意睡,纏著爸爸講故事。

為了有個好睡眠,朋友說啥都不管用, 后來爸爸說:「不好好睡覺的小孩,夢里就有大灰狼來吃掉他!」

女兒是乖乖睡了,但是,噩夢也逐漸開始了。

為什麼會害怕大灰狼?因為女兒看過《狼和七只小羊》的故事,爸爸說夢里有大灰狼,女兒就覺得,大灰狼真的會來到夢里吃掉她。

朋友回去詢問女兒,是否如此。女兒說:「媽媽,我害怕大灰狼把我吃掉!」然后又是一頓大哭。

01 膽小,易伴隨孩子一生

孩子的膽小,有很大一部分是源于恐懼。

比如,朋友家女兒變得膽小,就源自于爸爸口中的「大灰狼」。即便未來長大,她知道我們生活的城市中,不會有大灰狼,但是,膽小的「習慣」可能會一直延續。

恐懼,是一種與生俱來的情緒,在孩子成長過程中,偶爾出現害怕、恐懼的情緒,是非常正常的。但是,如果恐懼長期存在,那麼孩子就將開始變得膽小。

嚴重的,還會伴隨生理上的變化,比如出冷汗、面色發白等等。

因此,恐懼不除,孩子會持續膽小,膽小便會伴隨孩子的一生。

02 孩子的恐懼,從何而來?

想要讓孩子變得勇敢,那麼就要讓孩子戰勝恐懼。

只是,恐懼從何而來呢?孩子們到底在害怕什麼?

恐懼是動物的本能,是與生俱來的「上古情緒」之一。對于大自然,人類本能的存在一些恐懼情緒,比如怕黑、怕陌生人、怕陌生環境等。

但是除去天生的恐懼,孩子還有很大一部分恐懼情緒,是「習得」的,而「習得」也分為「主動習得」和「被動習得」。

主動習得

比如,孩子看電視,看到一個怪物張開血盆大口,再配上解說員緊張凝重的聲音、人們恐懼的眼神,孩子體內的「恐懼情緒」便會被激發,產生恐懼心理。以后,孩子看到奇怪的東西,就會害怕;

比如,孩子在外玩耍,碰到一只窮追不舍的惡狗,甚至還被惡狗咬了一口,那麼此后孩子再見到狗可能就會很害怕。

「主動習得」性恐懼,其實就是「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的心態。

被動習得

朋友家女兒對大灰狼的恐懼,就完全屬于「被動習得」。

被動習得,便是 大人恐嚇孩子為主,讓孩子產生恐懼心理。

長期的恐嚇、不紓解孩子的恐懼心理,孩子只會越來越膽小。

03 如何與「恐懼」說再見

恐懼的產生,可能就在一瞬間,也有可能是一個過程。

但是,孩子恐懼的消除,一定是一個過程。而且這個過程可能漫長,家長們除了要做好耐心地準備,還要知道該如何做。

1、溝通,「套出」痛點

「套出」孩子害怕的點,一要看家長說話的藝術,二要看家長對孩子的觀察細心程度。

朋友家是怎麼都沒有想到,原來是爸爸「威脅」的話所導致的。在他們看來,這不過是一個游戲,但是于孩子而言,卻不是。

只有「恐懼點」找到,才能進行后面的步驟。

2、理解,「緩和」痛點

有多少家長對孩子說過「別怕」,又或者說「有什麼好怕的」?

每個人的恐懼點不一樣,比如,有極少數人害怕羽毛類的動物,但是旁人就無法理解。

孩子的恐懼點,或許在家長看來,是一個完全無需恐懼的點。無論家長如何覺得,此時都該尊重孩子的「恐懼」。

朋友對女兒害怕大灰狼這件事情,一開始無法理解,畢竟孩子在聽故事的時候,可是一點都沒有害怕。只是, 孩子爸爸還是道歉了,并且表示,換成自己被這樣恐嚇,也會做噩夢的。

女兒的神情,一下子就放松了,不再是緊張、凝重。

家長對孩子的恐懼表示理解,才能讓孩子真正放下心房,去接受下一步「戰勝」。

3、解決,「戰勝」痛點

朋友在問清楚女兒的恐懼之后,也知道問題的嚴重性,畢竟長達將近半年的噩夢,可不是父母一兩句解釋,就能完全消除的。

心理學大師阿德勒說過:「每個人做夢都是有目的的,夢是為了抒發某種情感或情緒。當這種情感或情緒是不愉快、不美好的,噩夢就產生了。」

孩子做噩夢,和白天的經歷有很大的關系。一個3、4歲的孩子,還不會主動戰勝恐懼,所以,朋友夫婦二人不只是不再恐嚇孩子,而且也開始規劃孩子白天、睡前的行為。

自那之后,都是爸爸帶二寶,媽媽陪大女兒睡覺。睡前安撫、女兒噩夢中安撫,白天多做開心有趣的游戲等等,噩夢也終于越來越少。

「戰勝恐懼」的要點,主要在于引導孩子去緩解壓力、釋放壓力。

搶先看最新趣聞請贊下面專頁

用戶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