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很喜歡帶孩子出去玩,但是不太喜歡帶孩子去商場和超市,因為小孩子的眼睛裡總是冒著好奇的光。他們看見吃的、玩的,甚至是不能吃也不能玩的,他都想要。
跟一個孩子解釋道理很麻煩,他想要,我們不想買,就會造成 孩子在公眾場合嚎啕大哭的場面,最尷尬的還是咱們家長。但是,孩子總是需要帶著的,每一個家長也都不能避免遇見這樣的情況。
閨蜜萌萌就曾經和我討論過,孩子總是想買東西的問題。她說,她的兒子上小學三年級,孩子從來沒有過零花錢,但是 見到什麼都想要。
有一回,孩子和奶奶出去逛街,回來以後居然買了一副眼鏡。媽媽就很驚訝,孩子又不是近視眼,為什麼要買一副眼鏡戴上?孩子說:「我們班上有好幾個同學都戴眼鏡了, 我覺得非常好看,我也想要一個。」
孩子都有好奇的想法,媽媽更好奇的是,奶奶是出于一種什麼樣的心理,給孩子花好幾百塊錢,買一個對他 一點用處都沒有的平面眼鏡呢?奶奶的說法是:我們家就這麼一個孩子,又不是買不起,幹嘛讓孩子不高興?
聽到這裡,我也是有一點無語了。如果孩子覺得天上的月亮很好,你也能給孩子買得到、摘得下來嗎?
孩子一點點接觸外面的世界,物質生活方面的欲望也會越來越多。孩子眼裡看到的東西,都想要試一試,那是因為他們的好奇心,我們也許一開始可以做到滿足孩子,但是 人的欲望是不斷膨脹的,我們不可能永遠都可以幫助孩子實現他想要的。
當孩子說:「媽媽,我想要……」,媽媽這幾種錯誤的反應,對孩子不是愛而是一種傷害。
第一種媽媽:「好,咱們買!」
只要是我們力所能及的,父母都是願意滿足孩子的願望的。可是,孩子的願望 有的是合理的,也有的是不合理的。在我們的能力范圍內,滿足孩子的合理要求,給孩子好一點的物質生活並不是溺愛孩子。
可是,如果是孩子不合理的要求,父母也總是儘量去滿足,這樣的溺愛,會讓孩子覺得你是萬能的,如果你有 一天不能滿足他的要求,你就 成了孩子眼裡的罪人。很多不懂感恩的孩子,就是這樣被父母一點點慣起來的。
第二種媽媽:「不買,咱家沒有錢!」
有的媽媽帶孩子出去很沒有耐心,孩子買了東西,一邊走一邊吃,一邊走,一邊玩,會讓媽媽很惱火。所以,當孩子一提出買東西,就會遭到媽媽的打擊:又花錢,咱家沒有錢。
如果孩子的欲望總是被打擊,也得不到滿足,孩子會真的以為家裡很窮,自己不能花錢買喜歡的東西。漸漸地,孩子就會把購買東西欲望隱藏在心裡,也許有一天會爆發出來,變成購物狂。
第三種媽媽:「又買了這麼貴的東西,明天全家喝西北風吧!」
有一些媽媽滿足孩子的要求,但是花完錢以後又會比較心疼。所以,當孩子想要一件東西,媽媽買給他,然後再教訓孩子,你今天花的錢,會讓我們家變得很困難。所以,我就應該批評你。孩子買了自己想要的東西,但是我們的批評會讓孩子開心不起來,還會讓他有負罪感。孩子經常受到批評,會漸漸地覺得,我不配擁有更好的生活,變得自責、內疚、卑微。
該怎麼解決我們都會面臨的這個問題呢?我們應該 從根本上培養孩子的金錢觀,培養孩子理性消費的習慣,孩子就不會出現總是見到什麼東西都想要的情況了。
給孩子錢,讓他學會花。
父母每週給孩子一定數量的零用錢,讓孩子學會花錢,並且知道,你的錢並不是花不完,不是所有的東西我們都買得起。
家長養成帶孩子購物,制定購物清單的習慣。
我們帶孩子去超市,可以列一份購物計畫,計畫之外的東西不要多看,也不買,孩子就會習慣,有計劃地消費。
讓孩子學會賺錢。
孩子不知道錢是怎麼來的,就不會珍惜錢。我們可以讓孩子做家務來賺錢,孩子知道賺錢不容易,花錢的時候就會理性消費了。
錢是我們生活中不能缺少的工具,我們要教會孩子掌控金錢的能力,而不是讓金錢牽著你的鼻子走,做一個會賺錢,也會花錢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