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華夏幸福的父母可以在事業上叱咤風云,但是面對孩子也會有很無能為力的時候。
我朋友的女兒小源是一名小學三年級的學生,她乖巧可愛,學習成績也不錯,但是,媽媽就經常 嫌棄她這里不好, 那里不好,最要命的是這孩子的性格非常軟弱。怕她受到別人欺負,媽媽很少讓她跟別人一起出去玩。
這天,小源放學回家就說自己肚子疼,她不肯吃晚飯,媽媽以為她是挑食就開始批評教育她,不吃飯的話,晚上不準吃零食。可是,女兒卻哭起來,她說:「媽媽, 我今天吃藥了,會不會死?」
媽媽真的嚇了一大跳,小源對媽媽說出了真相。原來,女兒的同學從家里拿出來 奶奶吃剩下的中藥丸,逼小源吃下了一顆,還 威脅她不準告訴家長。媽媽趕緊帶孩子去了醫院檢查,幸好醫生說沒有什麼大礙。
小源媽媽聯系了班主任和對方女孩的家長,雖然對方女孩也承認了自己的錯誤,真誠地向他們道了歉。但是,媽媽還是非常擔心,女 兒這軟弱的性格以后 會不會繼續受到傷害。
孩子性格內向、軟弱,當被別人欺負的時候,她不敢反抗,甚至不敢告訴家長和老師,這是非常可怕的 。校園霸凌的事件,總是可以從生活中時不時出現,而被欺負的對象大多數都是這些老實、軟弱的孩子。
孩子 軟弱可欺,表面上是孩子的問題,其實和家長為孩子創造的生活環境是分不開的。那些內心脆弱,不敢反抗的孩子,大多數背后都有這兩類父母。
第一類:特別強勢的父母。
俗話說,虎父無犬子,實際上很多「虎爸」、「虎媽」都容易養出一個軟弱的孩子。
父母很強大, 父母對孩子照顧得特別周到, 孩子就會放棄獨立的機會,既然有爸爸媽媽做鎧甲,自己就沒必要啥都自己干了,只要聽話就行。
所以,父母越強勢,孩子只好順從,久而久之,他們就 不懂得反抗了。父母越勤快,孩子就越懶惰、越弱,反正什麼也有爸爸媽媽打理。這樣的孩子在家里順從慣了,在外面就容易被人使喚和欺負。
第二類:經常盯著孩子的缺點,總是批評教育孩子的父母。
心理脆弱、性格懦弱的孩子一般都是很自卑的,而孩子性格的養成和父母對他的教養方式也有很大的關系。
為什麼這麼說呢?我們試想一下,如果父母總是善于發現孩子的閃光點,那麼在父母的一點點肯定下,孩子肯定會越來越自信。而反之則亦然!
若父母總是盯著孩子的缺點看,總是用批評的方式教育孩子,孩子就會覺得自己很差勁兒,到處都是不如別人的。一個沒 有自信心的孩子,在他面對別人的批評、打罵時,也會 養成順從、忍受的習慣。
所以,好孩子都是爸爸媽媽夸出來的,一個自卑、內向、軟弱的孩子也是被父母批評出來的。就像我們夫妻之間相處一樣,如果你老公整天夸你,說你好,你肯定越來越有自信,變得越來越好啦,但如果老公經常罵你,就知道挑你毛病,你肯定會越來越沒自信的,自然變得軟弱可欺了。所以我們要站在孩子的角度來以心換心,為了讓孩子走出軟弱的性格,我們家長得做出努力和改變。
具體如何改變呢?我覺得還是得培養孩子的自信心和勇敢的質量,讓孩子知道什麼情況下可以答應別人的要求,什麼時候可以拒絕別人的要求,孩子的心中得有一個尺度,不能逆來順受。
首先,家長得改變強勢的態度,讓孩子自己來做事情和處理難題。
像咱們前面所說的,家長越強勢,管得越多,孩子就越軟弱。所以為了孩子變得自信和勇敢,我們得放下想操勞的心,嘗試讓孩子自己做家務、決定上什麼興趣班、看什麼書,玩什麼游戲,走什麼樣的人生。給孩子充分的自主權,孩子自己做的事和決定多了,自然會越來越自信了。
但給孩子自充權, 家長也需要在一旁協助,比如孩子受了欺負,我們該幫孩子撐腰和出面的,還是得幫孩子。前提是,問孩子是否需要我們幫忙,如果孩子說要幫忙,我們再幫忙。
其次,多夸獎和鼓勵孩子,少挑錯。
像《你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等多數育兒書中都有說 要肯定孩子正向的行為,這樣才能讓孩子養成好的習慣,如果言語打擊孩子,只會讓孩子越做越錯。
所以我們給了自己充分的自主權后,要看到孩子在這個過程中的進步,不要否定孩子的努力,相信孩子在你的鼓勵下,能變得越來越自信的。自信的孩子,相信將來無論發生什麼事情,也不會再軟弱了,會知道如何從容地應對。
最后,父母要教會孩子拒絕別人,不做老好人。
家長做完上面兩步后,還會面對一個問題,就是孩子可能還 不知道如何拒絕別人,因為孩子習慣于服從,想改變的話,還是需要家長給予機會和示范的。
父母想要教會孩子拒絕別人,先要 讓自己接受孩子的拒絕。比如,孩子有表現出不喜歡穿的衣服,我們不要硬給孩子穿在身上,告訴他們說可以拒絕。通過家長親身示范,孩子就明白了, 原來拒絕別人也不難,只要自己說出口就行。
這樣孩子在外面和別人相處的時候,他也會懂得拒絕,懂得表達自己的真實想法,會保護自己的權益和身體,對別人的錯誤行為勇敢地說「不」。當拒絕別人不是一件難事,孩子就能很好地保護自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