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個暑假,感覺要被二寶逼瘋。
原因很簡單, 無論讓他干點啥,都要跟我講價還價,絮絮叨叨半天,而且每次都會擺出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的姿態。
要洗漱,二寶說 :「媽媽,你再讓我看五分鐘動畫片,我再去」。
午餐想讓二寶多吃幾口青菜,他跟我說 :「如果我多吃三口青菜,就給我喝飲料,行嗎?」
和家長群里的幾位媽媽在一起閑聊,發現一個問題,大多數孩子都有「討價還價」的技能。
真的是同一個世界,同一個孩子。
比如幫忙做家務,會要求少練琴;比如讓他練會字,會要求一會兒去游戲廳;雖然語氣聽起來楚楚可憐,但是從眼神來看,明顯的言之鑿鑿,不容反駁。
可能很多家長跟孩子都會陷入這種撕扯當中,所以大家都很疑惑: 孩子這一身討價還價的技能,到底從何而來呢?家長該如何以不變應萬變呢?
那麼今天,咱們就一起來聊聊關于孩子「討價還價」的那些事吧。
孩子為什麼愛討價還價?
很多家長在被孩子逼出內傷的時候,想必都會想要知道這個問題的答案,為什麼小小年紀,如此的會討價還價呢? 難不成長大之后就是妥妥地做生意的料?
其實, 孩子之所以會有如此「神力」,跟我們家長有著分不開的關系。
首先,家長可能給孩子做過「示范」。
我有次問我們家二寶,我說: 「你從哪兒學的這一套討價還價的本事」?
在一旁做作業的大寶接著話茬直接說道: 「不都是你教的,以前你總說,要是我們完成了什麼,就允許我們做什麼」。
聽大寶一席話,既真相,又扎心。
很多時候,作為家長的我們,為了達到自己的某種目標,給孩子做了這樣的示范,這一招的效果往往很好,但是卻潛移默化的給孩子帶來了影響。
其次,輕易地接受孩子的討價還價。
在我們的「悉心教導」下,孩子討價還價的技能日漸成熟,不但如此,他們還用得越來越爐火純青。
說到底,其實還是我們的問題,因為出于某些原因,比如嫌孩子不聽話、太吵鬧等等,我們就會輕易地答應孩子的要求,從而導致孩子在討價還價的路上,越走越遠。
最后,對孩子的要求我們自己做不到。
不知道大家的身邊有沒有發生過這樣一幕?
孩子抱著手機看動畫片,我要求孩子立刻放下手機洗漱睡覺,但是孩子討價還價說: 「讓我再看五分鐘,我就去睡覺」。
在我意識到孩子討價還價時,我直接拒絕道不行,但沒想到,孩子卻突然給我說: 「你每次也沒有說放下手機,就放下手機啊」。
一句話噎得我欲哭無淚。
根據研究表明: 孩子討價還價行為的發展,更多的是跟「公平偏好」相關,而并非只與討價還價的能力有關。
這就告訴我們,孩子最初與我們討價還價時,或許是因為我們對自己的要求,和對他們的要求,存在不公平的情況。
所以我們自己尚且如此的時候,又如何去約束孩子呢?
孩子喜歡討價還價?別著急,背后或許也有好處
很多家長擔心,孩子如此愛討價還價,會不會影響未來的成長。
事實上,孩子討價還價的背后, 也是思維能力、語言表達能力,以及對他人情緒感知能力的不斷發展的一種表現。
所以,與其一時半會改不掉,那麼我們不如換個角度去看待問題,或許你能看到不一樣的好處。
比如,可以塑造一種可以公平溝通的親子關系。
其實,比起那些把自己封閉起來,不愿與父母溝通的孩子來說,這種喜歡討價還價的孩子, 其實從另一個層面來說,他們更像是被愛包圍的孩子。
大家可以想想看,孩子之所以敢于表達自我,是不是因為我們給了孩子足夠公平以及互相尊重的環境和條件。
那麼至少在這種情況下,孩子們有足夠的底氣跟我們談判,孩子們自己也會相信,我們會認真聆聽他們的想法,對于親子關系的塑造非常有效。
比如,可以鍛煉孩子的情緒和行為反應能力。
當孩子在跟父母討價還價的時候,他們需要感知父母的情緒,也要做出自己的行為反應,而在這個過程中, 孩子就能夠慢慢學會取舍、妥協,也能夠站在更高維度,去思考「雙贏」的方法。
而隨著孩子的成長,這些好處就會從今后的工作和社交當中,體現得淋漓盡致。
再比如,可以增強孩子的自我掌控感。
孩子討價還價是否能成功,主要是承諾雙方是否能做到自己提出的條件。
比如孩子說再看五分鐘電視就休息,那麼如果孩子能夠做到,并且堅持得很好,那麼對于他們的自律意識,以及自我掌控能力,都是很好的鍛煉。
所以說,討價還價并不是說一味的都是錯的,相反,在其背后,也會反映出來很多正向的東西。
面對討價還價,家長該如何處理?
在我看來,作為家長, 首先一定要區分孩子是「討價還價」還是「無理取鬧」。
比如有一次我碰到一對母子,媽媽讓男孩把碗里的食物吃完,但是小男孩卻討價還價: 「我把飯吃完,你就給我買奧特曼,要不然我就絕食」。
面對這種情況,其實我們一定不能答應,因為這是無理取鬧,我們不能在威脅的情況下去妥協任何事情, 因為談判籌碼壓根不對等。
其次,在我們明確問題的關鍵之后, 也要給孩子設置底線,避免一些雷區。
比如說孩子的安全問題,不能作為籌碼,除此之外, 像是涉及三觀品性的問題,也要避免。
最后, 我們不能一味地答應孩子,在跟孩子「談判」的時候,一定要明確理由。
比如孩子想要一個玩具,我們一定要問清楚孩子要的理由,更深層次地去了解他們的想法和需求,如果輕而易舉的就答應,那麼就會讓他們覺得這個事情很容易, 久而久之,我們就會被拿捏的死死的。
其實,養育孩子就像是一場博弈,比賽雙方都有自己的立場和手段,但是結果卻不是誰輸誰贏,而是互相理解,彼此包容,達到雙贏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