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孩子沒有一勞永逸的好方法,就是不停地折騰。
很多家長發現孩子的行為習慣不正常,想著 給孩子立規矩,希望孩子乖乖改善, 但卻沒有長期效果,最后又回到最初的吼罵管教方式。
兒子上小學的時候,計算和書寫是短板,為了讓他提高,就跟他制定了一個計劃,每天做計算題20道,每天練字一張,兒子同意了。
我興師動眾地去買了計算題卡和字帖,還給他準備了一支新鋼筆,顯得有儀式感,隆重一些。
兒子按計劃執行,開始,我每天去檢查一下,發現計算準確率很高,書寫也很工整,趕緊表揚了他。
我以為兒子執行力肯定很強,后來沒再持續關注他,美滋滋地想著兒子這次就能把硬骨頭啃下來。
結果,有一天,我去他房間收衣服,順便看了一下他的練習情況。粗略翻了一下,沒想到已經三四天沒寫了。我當即就火了,把練習本摔在他的床上,狠狠地批評了他。
他自知理虧,趕緊把落下的幾天補上。
別以為他從此改過自新了,只要不經常過問,他就開始偷奸耍滑,最終也沒有把這兩件事做好。
類似這樣,經常立規矩,卻沒有執行到位的情況還有很多,也經常聽家長們談起,都表示很無奈,下意識地認為孩子就是懶、不自律、沒救了,真的是孩子的錯?
想起這個問題,是偶然接觸到一個心理學法則,很形象,很有道理,能解答困擾我們很久的疑惑——很難給孩子立規矩的真相。同時,我還想到了兩個阻礙立規矩的行為,也有相應的心理學原理,在這里一并分享,看大家是否也遇到過。
真相一,見好就收,堅持不住
孩子的行為常常讓我們怒不可遏,想辦法糾正。只要采取措施,總會有一些效果。我們認為功夫沒白費,開始坐收勞動成果。
但當我們放松警惕的時候,孩子又退回到原點,不得不用老一套吼罵的方式對待他。孩子不守規矩,不是孩子的錯,是父母的錯。
有個 「盤尼西林法則」解釋得很清楚。
盤尼西林也稱為青霉素,這個我們都很清楚有什麼作用。當我們生病的時候,醫生開了一些這個藥,囑咐吃7天,每天按時吃。
我們吃了3天,感覺身體舒服了,本著是藥三分毒的原則,不吃了。結果幾天后,身體重新感到不適,比之前還要嚴重。
又去找醫生,醫生加大藥量,要求繼續吃,如果隨便停藥的話,問題更大。
這是因為沒有被消滅的病毒更有生命力,只要一息尚存,就能夠卷土重來,會讓問題更加嚴重。
這跟我們改善孩子的問題殊途同歸,如果孩子的問題剛有好轉,我們就放松對他的管教,孩子不會自覺堅持,而是自動回到原來的模式。
而且,他知道我們不會持續監督,掌握了這個軟肋,更加肆無忌憚。只有當你發火的時候,他才動一動,形成這樣的慣性是非常要命的。我們只能靠不停地吼罵,讓孩子聽話,搞得兩敗俱傷。
當我們發現孩子的問題時,其實已經積累了很長時間,改正本身就是一件麻煩的事情。
孩子開始覺得新鮮,但是過了這個新鮮勁,他又失去了熱情。只有幫助他克服很多困難,達到一種一天不做就心癢難耐的程度,孩子才不覺得堅持是難事。
所以,想要糾正孩子的問題,千萬不能松懈,一定要持續到孩子能養成習慣為止才好。
真相二,左右搖擺,原則不強
見好就收,至少是看到一些希望,只不過過于樂觀。還有很多時候,還沒等看到效果,家長就堅持不住了,那孩子肯定也不會改。
有個媽媽的問題很典型,看看你有沒有遇到過:
孩子3歲了還是不好好吃飯,非要喂飯才吃,一頓飯要花費30多分鐘,簡直喂到崩潰,每次喂飯都是親子關系最差的時候。
不是沒有想過辦法,給他立規矩,如果不吃飯的話就不能看電視,不能吃任何零食和水果,不能玩玩具。
開始的時候,孩子能堅持不吃零食,到飯點也吃飯,但是吃很少,也就吃三兩下。媽媽看不下去了,認為孩子本來就偏矮,再不吃零食、不吃飯,怎麼才能長身體呢?還是喂飯吧!于是乎,這個規矩不到兩周就破產了。
這種現象可以用心理學上的 「布利丹毛驢效應」來解釋,出自法國哲學家布利丹的寓言故事。
一頭毛驢外出覓食,看到兩堆食物,一大堆干草料,一小堆是嫩草。毛驢非常高興,立馬跑到干草料那里,剛要吃的時候,又想到嫩草那麼新鮮會更好吃,于是轉身跑到嫩草堆那里。
當他要吃嫩草的時候,又有了新的想法。嫩草雖然嫩但很少,干草雖然干但很多,如果別的驢子吃光了干草,我就要餓肚子,又想跑去吃干草。
就這樣,不是分析質量就是分析數量,再就是比較鮮美度,結果都沒顧上吃草,最后餓死了。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如果做事情搖擺不定,猶豫不決,總是擔心這擔心那,不能做出正確的決定,不會有好結果。
放在改正孩子不良習慣上也是如此,又想讓孩子改,又舍不得讓孩子受幾天苦,那壞習慣永遠留在那里,始終不會改正。
想要孩子養成好習慣,就要當機立斷,狠下心來,權衡利弊,做對孩子有長遠好處的事情。
真相三,意見不一,常受干擾
有時候,父母的意志很堅定,狠心讓孩子改正,但如果家里人很多,教育孩子的方式不一致,父母的管教受到他人干擾,導致無法堅持。
像家里有老人的情況,這種問題就非常嚴重,有很多媽媽吐槽過,我家也存在這個情況。
我給二寶的規定是,吃飯的時候不能看動畫片,要坐在餐桌前吃飯,要自己吃飯,但是爺爺奶奶卻經常破壞這個規矩。
看二寶不吃飯,爺爺奶奶就討好他,看動畫片吃吧,二寶就來勁了,你要阻止,二寶就大哭大鬧。
二寶不到餐桌上吃飯,奶奶就端著飯碗到二寶指定的地方。奶奶認為二寶吃的分量有點少,就非要追著喂上一大碗。這種情況,經常出現,需要經常協調,讓人很無奈。
二寶瞅準了這一點,總是挑戰你的底線,制定的規矩經常形同虛設。
這種現象可以歸結為「手表定律」。
猴子「猛可」撿到了一塊手表,很快搞清了用途。整個猴群都來向猛可請教,猛可得以規劃他們的時間,很快當上猴王。
猛可認為手表給自己帶來好運,于是希望得到更多手表,還真讓他找到了第二塊、第三塊。
但是麻煩出現了,幾只手表的時間不一致,他也不知道哪個準。下屬來問他時間,他無法回答,猴群的作息時間亂了套。
猴子們開始造反,手表被其他猴子得到,當然,新猴王也遇到同樣的問題。
這個定律說明,如果同時存在兩種不同的行為規則,個人行為就會混亂。
放在管教孩子上非常貼切,如果家里存在兩種不一致的教育方式,孩子就不知道哪個對哪個錯,采用趨利避害的原則,選擇對自己有利的方式。結果避重就輕,什麼壞習慣也改不了。
所以,遇到家庭教育理念不一致的情況,一定要溝通協調好。要不遵循一個教育原則,要不一方退出,避免兩種方式并行。
這個雖然有難度,但為了孩子,一定要果斷。
結語
孩子出現問題,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是潛伏了很久,當變得非常明顯時,已經非常棘手,解決起來本身就很困難。
當我們想改變孩子時,一定記得堅持到底、果斷執行、保持一致,只有這樣,孩子的問題才有改善的可能。希望大家在解決孩子的問題時,都能順利,讓孩子朝著更好的方向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