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教育也許正在「消耗」你孩子的能量,尤其是這三種最常見

Wendy媽 2022/04/26 檢舉 我要評論

父母要成為孩子能量的給予者和發光體,讓孩子的心靈得到源源不斷的滋養。

知乎上有這樣一個話題: 你的成長經歷中,最痛苦難忘的經歷是什麼?

網友的回答很戳心:

爸媽從小就喜歡批評我,沒有耐心,讓如今的我性格存在很大的缺陷。現在的我會經常恨他們,恨他們讓我一輩子都活在陰影里。爸爸重男輕女,從小就打擊我,說我傻,是那種洗腦般的張嘴閉嘴就說我低智商,導致我真的覺得自己很笨。小時候父母經常說我笨,到現在別人突然問我問題我都會緊張,然后懵掉…

每一句話都飽含了辛酸和委屈。

孩子都是從父母的言行中感受生命力

但是,很多父母的教育卻在慢慢「透支」孩子,在孩子的成長中不停地消耗著孩子對世界的認知,讓孩子失去童真和快樂。

耶魯大學金融學教授陳志武說:

越來越多的孩子在教育中不能感受快樂,不快樂的時間一再提前。

因為太多的父母,不是給孩子的成長做「增值」,而是在「消耗」他。

「耗」掉了孩子對父母的愛,也「耗」掉了孩子對未來的正面期許。

尤其是這三種方式,很難養出人格健全的孩子。

01

「威脅」孩子,容易消耗孩子的安全感

曾看到過一項發表于《實驗兒童心理學》雜志上的研究報告:

父母通過一些謊話來控制孩子的行為和情緒,會對孩子的成年造成不良的影響。

比如:

再不聽話就不要你了;吃西瓜不吐籽肚子里會長出西瓜;再這樣就把你丟到海里喂魚……

其實這樣的語言用更準確的詞叫「威脅」,主要是通過「消耗」孩子的安全感來逼孩子聽話。

當父母說「再這樣就不要你了」或是「再不聽話就不喜歡你了」等語言,它會讓孩子產生一種「 被遺棄的恐懼感」。

這種方式在心理學上被稱作「愛的撤回」, 它是暫時性的對孩子進行情感拋棄。

它會慢慢「透支」孩子的安全感,雖然不會對孩子的身體造成傷害,卻很誅心。

孩子一旦被威脅,不被愛的成分更多。

有調查顯示:

父母常對6歲前的孩子說「你再這樣,我就生氣了」,會慢慢養成消極的負面人格,并產生自卑抑郁的心理,甚至害怕與人相處。

通常情況下,會形成孩子的兩種極端人格:

1)「為了能夠被愛,要表現得乖巧和懂事」會在無意之中消耗孩子的自我意識,習慣于接受父母的掌控,聽從他們的安排。

當孩子自我意識出現偏差,就會貶低、否定自己,因為缺少自信心,就會存在刻意討好的一面,造成了「討好型人格」。

2) 害怕被拋棄:害怕父母不愛自己,會拼命降低自己的存在感來抵觸父母的「拋棄」,心里有疑問也不愿表露出來,形成「回避型人格」。

一個叫符建濤的男孩,4歲被拐賣,自始至終都對自己的身世懷疑。

他的回憶里,母親說得最多的話就是:「再不聽話就把你賣掉。」

所以后來,他換了父母之后,卻不敢問養父母原因,他就覺得媽媽是不是不要他了,所以才被「賣」掉。

因此他害怕再一次被「賣」掉,有疑惑也不敢去問,就這樣憋在心里14年。

《正面管教》中這樣說:

一個人的長期行為,從根源上來說源自內心的認同,而不是外界的壓力,比如威脅。

所有的教育,都要站在「被孩子接受」的基礎上去尊重他,讓孩子自己「掌控」,而不是做父母的提線木偶。

要讓孩子有「被愛」的資本,他才有勇氣愛別人。

02

「質疑」孩子,正在消耗他的信任感

在電視劇《我們的婚姻》中有這樣一個情節。

三個孩子在地下車庫玩耍,這時候有車主舉報說自己的車被劃了,便把矛頭指向了三個孩子。

但是孩子們說不是他們劃的。

幾個孩子的父母卻出現不同的處理方式:

第一對父母:平時比較溺愛孩子,根本不去探尋真相,直接賠錢給了車主;第二對父母:爸爸相信孩子,但是媽媽認為孩子在撒謊,不顧孩子的哭訴,一直批評教育他,只有爸爸一直堅持尋找真相;

第三對父母:雖然都相信孩子不會撒謊,但因為工作太忙,完全不把這件事當回事。

同一件事,父母的態度不同可能就會養出截然不同的孩子。

父母的信任:它會助長孩子的勇氣,下一次他依然能敢于承認自己的對和錯;

而父母的質疑:會讓孩子活在恐懼中,下一次可能會用謊言逃避,甚至拒絕和父母溝通。

可惜很多父母都停留在不會輕易相信孩子的階段。

曾有一項親子關系調查顯示,有95%的父母根本不信任自己的孩子:

生活中不停地質疑孩子:孩子做錯事不承認,就認為他在撒謊;家里少了東西,就懷疑是孩子拿的,不聽解釋就是一頓責罵…

孩子一旦被質疑,傷害隨之而來。

心理學上有一個「偏執型人格」:它最大的特點是「不信任」,對他人總是產生懷疑、警惕,覺得暴露自己就會引來別人的惡意。

父母的不信任,就是消耗孩子的信任感,因為沒被信任過,所以會用惡意揣測他人。

曾經看過一個故事。

一個男孩和伙伴們一起出去玩,和伙伴發生了爭執,伙伴們欺負他,用皮筋綁他的[私.

處]讓他沒辦法取出來。

回家后,男孩不敢告訴父母,忍著疼痛過了三天,實在是下不了床,才告訴了父母。

結果因為被送到醫院太晚,已經發生了組織壞死。

面對父母的質問,男孩很憤怒:每次我被欺負,告訴你們,你們相信過我嗎?只會責罵我。

信任能為孩子「儲蓄」能量,而不相信則會「消耗」孩子的能量。

盧琴在《好父母、好孩子》中寫道:

信任能使人產生強烈的責任感,充分挖掘潛力,釋放正能量。

無論做什麼,都相信孩子,就是給他的一種精神支柱,讓他明白父母永遠是后盾。

信任才是孩子成長中的最大力量。

03

「溺愛」孩子,是在消耗孩子的感受力

曾有教育專家說過,真正的愛包含四個條件: 無條件、有界限、適當的物質滿足、充分的精神滋養。

每一種愛都需要一種平衡來維持它的流動性。

然而,有些父母的愛找不到平衡點,總是毫無意識地順著孩子的意愿,什麼都滿足他。

可惜, 百依百順的愛會給孩子毀滅性的傷害。

尤其是陷入這兩種「溫柔陷阱」的溺愛,足以毀掉孩子。

1)縱容孩子

很多父母認為現在不愁吃穿,就該盡力滿足他,甚至是原則上也一次一次妥協。

殊不知它會消耗孩子的邊界感,孩子感受不到犯錯的代價,陷入「犯錯不自知」的境地。

曾經有這樣一個男孩因為帶著一根木棍敲打游客,惹怒了很多人。

可是他的父母就在一旁看著,卻不阻止。

這樣的縱容很容易毀掉孩子做人的底線,讓他「以自己為中心」,內心永遠會覺得「我做什麼事情都是對的」。

2)替孩子包辦:

把孩子的一切都安排好,不讓孩子面對困難。

這樣的父母實際上是將孩子當成自己的衍生物,用自己的感受去控制孩子。

這些行為會讓孩子的自理能力、自主能力會被逐漸消解,只能依靠父母而活。

曾經杭州的某個中學進行了一場系鞋帶、疊被子的比賽。

結果發現有接近一半的孩子都不會系鞋帶,很多孩子找到老師求助說:我從來沒有把鞋帶解下來過,平時都是媽媽幫忙系鞋帶的。

其實這樣的父母最自私。

將自身的愿望投射到孩子身上而忽略孩子的感受,會消耗孩子的感受力。

因為孩子會逐漸喪失自我,最后不知道自己該做什麼,想要什麼,變成一個只依附父母的「巨嬰」。

卡耐基說:

為了將來能更從容地生活,孩子必須在成長的過程中學會自己清除障礙,解決問題。盲目的愛并不是好事,愛溢滿則虧,溺愛過度那就是湮沒。

我們要讓孩子經歷「困難」,拾起他的責任感;同時也給孩子塑造原則,給他邊界感,才能讓他知道「我該怎麼做」、「我能做什麼」。

教育的真諦是有原則的愛他,有目標地放手。

04

《高校人士的7個法則》中有一個「 親子情感賬戶」的概念:

如果你與家庭成員之間的情感賬戶留有大量的余額,那就意味著你們之間存在著高度的信任,交流坦誠而無拘無束,你甚至可以在關系中犯錯,因為「情感儲蓄」可以對此加倍補償;如果你與孩子的情感賬戶長期透支,那麼你與孩子就像在雷區里走動,沒有流暢的交流,動不動就觸及對方的爆點,這就是情感賬戶透支的結果。

支撐「情感賬戶」的源自于父母對孩子愛的教育。

父母對孩子投入的「愛」包含「尊重」、「信任」、「放手」,投入得越多,給孩子建立的安全依戀感越多。

這些「營養」是孩子成長中必須儲備的能量。

因此,父母要成為孩子能量的給予者和發光體,讓孩子的心靈得到源源不斷的滋養;

把愛源源不斷地存入到孩子的情感賬戶,孩子的未來才會一片坦途。

搶先看最新趣聞請贊下面專頁
用戶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