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小被允許吃零食,和不允許吃零食的孩子,長大后的差別很大

Wendy媽 2022/05/24 檢舉 我要評論

你在家允許孩子吃零食嗎?

中午下班的時候我去公司門口的超市給女兒買點小零食準備晚上帶回去,這時候剛好碰到路過的同事。

「你怎麼又給你女兒買零食了?小孩子吃零食不好的,我從來不給我家兒子吃零食,一個月也吃不上一回。」同事看見我就說。

「嗯,有些零食不適合孩子吃,我都是買一點小孩子能吃的,放在家里儲存一點,我沒有完全禁止孩子吃零食,小孩子喜歡吃零食也是正常。」我對著同事說。

我跟同事的聊天內容其實剛好能夠代表2種聲音,面對要不要給孩子吃零食的問題,很多家長其實跟我們一樣,都會存在2種截然不同的態度。

一種家長的想法像我同事一樣,認為孩子吃零食是不好的行為,負面影響很多,會影響孩子的生長發育,所以這類家長都是把零食當做一種禁區一樣看待,完全限制孩子接觸,生怕對孩子產生什麼不好的后果。

另一種家長就是我這樣的想法,認為孩子喜歡吃零食其實是一種正常的心理需求,就像我們成年人一樣都會有自己想要和喜愛的東西,作為家長還是要在一定程度上滿足孩子,完全禁止孩子不吃零食實際上對于孩子來說也優點過于殘忍了,畢竟誰都有喜歡自己想要的東西的權利。

作為父母我們雖然要給孩子設置底線教育和準則,但是在一定范圍內給孩子權利和享受的條件還是很有必要的。

從小被允許吃零食,和不允許吃零食的孩子,長大后的差別很大

有些家長把孩子看得特別寶貴,孩子生活中的一點一滴都會影響家長的心情和判斷。對于家長來說,都希望把最好的東西奉獻給孩子,把對孩子不利的東西完全禁止和消滅。

對于孩子吃零食這件事來說,很多家長都認為弊大于利,甚至是根本沒有利,全部都是弊端,

家長就會很主觀地禁止孩子吃一切零食。

雖然從表面上看孩子是被保護得很好,沒有受到零食的侵害,但實際上對于從小不被允許吃零食的孩子來說,長大后與被允許吃零食的孩子其實是有很大的差別的。

孩子自我控制能力不同

心理學上有一種「補償心理」的概念,也就是說當一個孩子小時候得不到某樣東西的時候長大之后就會拼命地想要去補償自己,哪怕這種過度補償會造成很大的負面影響孩子也在所不惜。

從小不被允許吃零食的孩子在小時候沒有享受到這種獲取的愉悅,孩子的內心是匱乏和渴望的,這種情緒并沒有被消除掉,而是被孩子默默隱藏在自己的內心深處。

等到孩子長大之后,一旦孩子擁有了自己做主的權利,孩子就會瘋狂一般地想要去彌補自己童年缺失的遺憾,過度地吃零食。

一定程度上來說這種孩子自我控制能力比較差,在受到誘惑的時候很難不動搖,因為孩子小時候的缺失造成了孩子這種最真實的渴望的想法。

相反,從小被允許吃零食的孩子一直都享受這種獲取的快樂,孩子內心是充盈和幸福的,自制力也會比較好。

孩子占有欲不同

自己想要吃零食可是一直吃不到,被家長命令限制,孩子內心的欲望就一直被克制和壓抑。

當孩子從小就沒有享受過這種占有的感覺,對于這種占有欲會特別地渴望和癡迷。

一旦孩子長大,孩子就會表現出很強的占有欲,例如自己的東西絕對不會允許別人觸碰或者分享,自己喜歡的東西不擇手段也會想要去得到或者擁有。這種外在表現會給人一種占有欲強和自私自利的感覺,一定程度上也會影響孩子的人際交往。

從小被允許吃零食的孩子知道自己的需求會被滿足,孩子的內心相對來說更加平和,對待事情也會比較理性,不會做出偏激的行為或者舉動,這種類型的孩子更能夠得到其他人的青睞。

我認識一位朋友就是這樣,從小就被父母管教很嚴,沒有父母的允許孩子根本不能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更不允許吃零食,現在這位朋友已經過了而立之年,對于任何她想要的東西都會去爭搶,很多時候做出的事情令人費解,也容易得罪其他人,能夠和這位朋友交心的人很少,因為她強烈的占有欲導致很多人都對她敬而遠之。

孩子與家長的關系不同

為什麼別人的爸爸媽媽可以允許他們吃零食,而只有我的爸爸媽媽不允許自己吃零食呢?

孩子在心里一定會發出這樣的疑問,而這些答案沒辦法解決的話,孩子就會把最終的原因歸結在自己的身上。

孩子會認為是自己不夠好,是父母不愛自己,所以才會不允許自己吃零食。

這在一定程度上會影響孩子對父母的判斷,進而讓孩子對父母產生一定的誤解,倘若這些誤解沒辦法解開的話,親子關系也會受到影響。

孩子很可能會與父母變得疏遠,或者自己有心事也不會跟父母說,父母與孩子之間會慢慢產生一道鴻溝,難以逾越。

想要與孩子更好地相處, 父母可以試試這麼做

每個孩子都喜歡吃零食,在父母的限制和孩子的愿望之間如何做平衡考驗著父母的能力和水平。

想要與孩子更好地相處,讓孩子得到更好地成長,父母可以試試這麼做。

給孩子自由支配的范圍和權利

當孩子慢慢長大,孩子一定是希望自己能夠主宰自己的想法,家長卻要慢慢退居二線。

在吃零食這件事情上,聰明的父母可以給孩子設置自由支配的范圍和權利,讓孩子能夠感受到自己「當家作主」的快樂。

只要是在這個范圍之內,父母絕對不干涉孩子的自由,孩子可以隨意支配。

例如父母可以給孩子劃定零食的范圍,哪些是可以吃的,哪些是不可以吃的,不可以吃的原因要給孩子講清楚,讓孩子能夠真正明白或者理解,這樣孩子的心里就不會有誤解和疑惑,孩子也能夠更好地去執行定好的規則。

我跟女兒就約定,碳酸類的飲料是不可以喝的,因為碳酸類的飲料含有一些添加劑,對小孩子的身體發育影響不好。

女兒清楚地知道原因之后,對于碳酸類的飲料她都不會想要去觸碰或者購買,因為孩子內心已經有了這個意識,孩子自己會管理自己的行為。

跟孩子一起設定規則和頻次

家長擔心孩子吃零食太多會影響孩子正常吃飯,從而影響孩子的生長發育。

這時候家長可以與孩子一起設定吃零食的規則和頻次,讓孩子自己管理自己,慢慢養成好的習慣,你會發現孩子對吃零食這件事反而沒有那麼上心了。

例如可以告訴孩子每天只可以吃一包海苔,一根火腿腸,不能超過這個數量,否則第二天的零食就只能取消。

這個規則要與孩子一起設置,最好讓孩子自己提出來,家長幫忙修訂,兩個人達成一致,孩子就能夠更好地遵守規則。

家長以身作則

有些家長自己本身就喜歡吃零食,但是對于孩子卻明令禁止。

這種行為對于孩子而言是最痛苦的,因為孩子會發現爸爸媽媽的規則只是針對自己一個人而已,孩子的內心會更加痛苦并且對零食的渴望會更加強烈。

家長想要禁止孩子吃零食,那麼自己就要做好表率,不要在孩子面前吃過多的零食。

規則一旦制定,全家人都要一起執行,每個人都是規則的執行者同樣也是制定者和監督者,大家一起互相監督,孩子也會更加有動力和執行力。

孩子愛吃零食是非常正常的心理需求,如果有條件的話,還是允許孩子吃一點吧,也許在孩子長大之后吃零食也是孩子最珍貴的回憶!

你家孩子愛吃零食嗎?

搶先看最新趣聞請贊下面專頁
用戶評論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