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歲,是孩子成長中的一個重要分水嶺。
12歲之前,父母是孩子成長的主力軍,孩子乖巧聽話,對父母言聽計從,在父母的引導教育下茁壯成長。
12歲之后,孩子進入青春期,自我意識越來越強,他們開始渴望擺脫父母的控制,按照自己的意愿成長,父母發現自己已經管不住孩子了。
李玫瑾教授曾說:「人的問題關鍵在早年,早年的重點在家庭。培養孩子,最重要的黃金時期是在12歲之前。」
12歲之前是孩子情緒,性格的養成關鍵期,是眾多能力打基礎的黃金時期,這個時期抓住了,孩子12歲后,即使進入叛逆期,他也有著良好的自制力,不會偏離原來的軌道太多。
12歲之前如果放任孩子成長,12歲后的孩子就如肆意成長的藤蔓,變得毫無章法,一不小心就走錯了路。
所以, 孩子12歲之后能變成什麼樣,和12歲之前打成什麼樣的基礎,密切相關。
想收獲一個越來越優秀的孩子,在孩子12歲之前,父母一定要注意這4點。
01父母做好榜樣是首位
著名科學家錢學森的兒子錢永剛教授說,雖然父親是科學家,母親是音樂家,但是他們很少給自己講大道理,而是以身作則、言傳身教。
他說,父母每天回家都會繼續認真地工作,看到父母工作的樣子,自己就會自覺地拿起書本學習,閱讀。
錢永剛默默地觀察父母的行為,模仿父母,慢慢地就擁有了積極努力的學習態度,良好的教養和豁達的心胸。
心理學家班杜拉在社會學習理論中指出:兒童學習社會行為主要依靠兩種方式, 觀察學習和替代性強化。
其中 觀察學習,就是通過每天積極觀察周圍的人和事物,有意識地模仿他們的態度和行為,其中最重要的榜樣就是父母。
心理學家M.斯科特.派克也指出:孩子會情不自禁地模仿父母,拷貝父母的處世方式,將它視為人生的標準和榜樣。比起父母「說了什麼」,孩子往往更關注父母「做了什麼」。
父母是孩子一生的老師,我們的言行舉止,都在給孩子做榜樣。
孩子進入青春期后,凡是學習,品行容易出問題的孩子,身后一定有一個有問題的家庭,一對有問題的父母。
想為孩子打下良好基礎的第一步, 父母就要以身作則,用潤物細無聲的教育為孩子涂下最美的人生底色。
02小事要放權,大事多參與
成年之后,做事沒主見,什麼都聽父母的;遇到問題就退縮,不知道該如何處理。越來越多「媽寶」的出現,告訴我們一個殘酷的現實,不肯放手的父母養不出有能力的孩子!
很多家長認為孩子還小,什麼都不懂,什麼都做不好,所以喜歡為孩子做決定。
從每天穿什麼衣服,計劃表制定,選擇興趣學習,統統幫孩子搞定,而孩子只要做到「衣來伸手,飯來張口」就夠了。
看起來,孩子在父母無微不至的照料下茁壯成長,無憂無慮, 殊不知孩子正在逐漸失去自己的判斷力,規劃力,問題處理能力,抗挫折能力等重要技能。
尹建莉老師建議:「家長不要當‘監工’,多點耐心和放手,給孩子自由,才能養成好習慣。」
想讓孩子擁有生存的基本能力,家長一定要具備「小事放權,大事參與「的原則。
收拾書包,收拾房間,穿什麼衣服鞋子,需要帶什麼東西到學校等等這些小事,全部交給孩子自己處理。
隨著孩子長大,假期旅行計劃、攻略制定準備、家電的購置等等都可以讓孩子參與進來,給出自己的意見,比如購買冰箱,可以提供價格,品牌,性能等多方面的指數和需求,讓孩子幫忙參考。
孩子在這個過程中,會將思維轉變為第一人立場,思考觀察,盡可能做好統籌安排,在這個過程中,孩子的分析能力,判斷能力,決策能力,組織協調能力都在不斷向上走。
而家長只要在孩子出現失誤的時候,托一把就可以。
03該表揚一定要夸出口
中國的父母,在表揚孩子上向來都很含蓄。明明心里對孩子很滿意,話到嘴邊就變成了「這事兒誰都能辦成」、「就考個100分,是你應該的,有什麼可得意」、「你幫忙做事,是應該的。」
這樣的話, 不僅會嚴重打擊孩子的積極性,讓孩子質疑自己的能力,也會逐步撕裂父母和孩子之間的親子關系。等孩子進入青春期后,對父母的反抗情緒就會變得越來越濃。
著名心理學家阿爾弗·雷德就指出:鼓勵表揚,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比任何方面都重要。孩子幾乎所有不當行為的原因,都可以認為是缺乏適當的鼓勵表揚。一個行為不當的孩子,是一個沒有受到鼓勵的孩子。
在孩子12歲之前,父母一定不要吝嗇你的欣賞和贊揚。
表揚,對孩子不僅僅是肯定,孩子獲取認同感的同時,會意識到,我能通過自己的努力越變越好,因此而產生內驅力,形成正向的驅動。
尤其是來自父親的贊揚,會對孩子產生強大的驅動力,讓孩子身心愉悅,充滿自信!
04該管的時候切勿心軟
朋友的一個親戚,從小對孩子非常嬌慣,認為孩子還小,長大自然就懂事了。結果孩子13歲的時候,父母就嘗到了放縱的苦果。
有一次孩子和父親吵架,一把將父親推倒在地。當他發現自己能打倒父親的時候,他瘋狂地砸了很多東西,并對父母揚言「這個家以后我說的算。」從此孩子進入了極度叛逆的狀態,逃課打架,談戀愛,在17歲的時候因為捅傷人被抓了起來。
「他還是個孩子!」當孩子犯錯的時候,很多父母會這樣說。在他們眼里,孩子還小,犯錯是因為他不懂事兒,等大一大自然就好了。
結果呢?
孩子動手打人,你不糾正他,當他體會到暴力的便捷,就會習慣用暴力解決一切問題;
孩子第一次「偷東西」,你不在意,他就會習慣用這種捷徑去獲取自己想要的東西;
當孩子開始撒謊,當孩子考試作弊,當他開始各種「惡作劇」,你的放任,會在幫助他變成無可救藥的「熊孩子」!
12歲之前的孩子,還以父母為首,對父母言聽計從,這個時候有任何問題,只要父母出面,孩子就會去改正。
而12歲之后,孩子的體力爆發式增長,自我意識越來與強,父母再教育已經是有心無力。
李玫瑾老師曾說「如果有些問題沒解決,后邊家長就管不了了。」
在孩子12歲之前,一定要拿起修剪的剪刀,該剪剪,該修修,不要客氣。否則你的一時偷懶,只會給自己養出一個討債的冤家。
父母是因,孩子是果。
12歲前是因,12歲之后是果。
為什麼很多孩子進入青春期后,和父母依舊關系融洽,性格溫和,情緒穩定,心理上沒有突兀的變化,成績平穩,不搞事。
這都得益于孩子12歲之前的良好教育。
方法對了,孩子的教育就是一個越來越輕松的過程。方法錯了,父母就會感到愈加吃力,進入有心無力的狀態。
12歲,是孩子成長的分水嶺。孩子將來會變成什麼樣,決定權就在我們的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