懲罰犯錯的孩子,家長不用打也不用罵,用2個方法對孩子更有效

Wendy媽 2022/11/26 檢舉 我要評論

「砰」的一聲,小溪就知道樂樂又惹禍了!于是只能趕緊放下手里的鏟子,到客廳看看究竟發生了什麼。

原來,樂樂和同學可可正在客廳里玩積木游戲,兩人正拆得不亦樂乎,看看誰會讓積木倒下,可是誰知,積木沒倒下,杯架倒是先倒了。

小溪看著滿地的玻璃有些傻眼了,因為兩個孩子都光著腳呢,要是一不小心踩到了那可就真的是大事了!

于是,小溪只能先把兩個孩子趕去門口穿上鞋子。兩個孩子灰溜溜地穿鞋回來,等著挨罵,但小溪沒有。

小溪只是問了為什麼這個杯架會倒下來,樂樂說,他和可可玩積木的時候,都希望自己能贏,所以每當成功拆下一塊積木的時候,總是會忍不住蹦起來;到了后面「決賽」的時刻,這種興奮就更加強烈,所以肢體動作夸張了一些,才會誤碰到了桌上的杯架,兩個人都不是故意的。

小溪聽完后耐心說道:「媽媽不是要罵你們,只是想要提醒你們,玻璃碎在地上是很危險的事情,你們又沒有穿鞋子,還到處跑,腳要是扎到了會痛會流血,然后還得去醫院打針吃藥,這些事情你們都不愛做對不對?」兩個孩子點了點頭。

小溪又說:「在這件事上確實是你們的不對,打壞了杯子就得‘賠’,媽媽要打掃也很辛苦。不如這樣,你們兩個穿好鞋子戴好手套,把這些玻璃碎片清理干凈,你們就不用賠了,但是要是再有下一次,不僅要賠杯子的錢,自己痛了更加不能夠喊。」

兩個孩子一聽,趕緊點頭答應,并答應不會再犯這樣的錯誤。

生活中,若是遇到小溪這樣的事情,很多父母往往無法冷靜,畢竟那麼多杯子,全都摔碎了得多少錢啊!都是因為孩子貪玩所以才造成了這些損失,所以,很多家長經常就是劈頭蓋臉先罵一頓孩子再說,全然不會注意孩子是不是有意犯錯。

孩子犯錯父母通常的做法是什麼?

1.語言批評

孩子犯錯家長最常見的做法就是語言批評, 「我告訴多少次了不要這樣,你怎麼就是聽不進去呢?」「 你怎麼就這麼笨,這點事都做不好,生你有什麼用?」這類話很多家長都能夠脫口而出。

家長的關注點永遠在孩子做不對上,卻永遠不會關心孩子為什麼做不對。

2.懲罰

懲罰孩子也是家長面對孩子犯錯最常見的方法,特別是一些家長已經教了無數次孩子卻依然聽不進的事情,家長總是會忍不住上手打。

多數家長認為,只有記住了身體上的疼痛,孩子才不會再繼續犯同樣的錯誤。

3.坐視不理

有一些家長則比較隨緣,對孩子的錯誤坐視不理。這部分家長或許抱著孩子還小不懂事的寵溺心態,或者是覺得即便說了孩子也不懂,還不如省點口舌,自己也少生點氣,當看不見就行了。

這部分家長大多數都是抱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態在教育孩子,少麻煩是他們最喜歡的事情。

這3種方法會讓孩子養成什麼心態?

1.明知故犯

當家長總是用罵孩子的方式來解決問題,孩子會產生一定的叛逆心理。

再小的孩子也有自尊心,每個時期孩子對于尊重的需求都不同,但是都希望能夠在同齡人或者其他人面前能夠得到自己應有的尊重,而父母經常謾罵的行為實際上是對孩子的一種不尊重。

孩子并非什麼都不懂,他懂得別人口中的「不懂事」指的是什麼,也懂得自己經常被罵在別人眼里看來是什麼。所以,為了和家長對抗, 孩子往往會用明知故犯的方式來維護自己的自尊心

在小孩子什麼都沒辦法自己滿足自己的時候,自尊心是孩子最大的底線,家長踩到了孩子的底線,孩子會反抗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2.屢教不改

家長打孩子目的是希望讓孩子能夠通過記住疼痛從而記住教訓,但事實上,孩子能夠記住的只有疼痛。

家長的教育重點偏了,孩子的理解往往也就偏了。比如說, 犯錯了之后挨一頓打就行了,反挨打也就是幾分鐘的事情,痛過了也就沒什麼了,所以很多孩子會出現屢教不改的現象。

3.是非不分

孩子容易是非不分,比如說不知道一件事情究竟哪里是對的哪里是錯的;哪里應該哪里不應該,或者說家長的做法甚至不能夠改變孩子心里對事情對錯的看法。

有的家長總是習慣把一些重點忽略,給孩子講的都是一些避重就輕的話,孩子抓不住重點,自然也不會清楚孰對孰錯。

家長應該采取什麼樣的教育方式孩子才會愿意接受?

1.「自然懲罰」

自然懲罰指的是讓孩子自己承擔自己所作所為的后果,從而達到糾正的目的。

比如說,當樂樂再犯同樣的錯誤時,小溪沒有必要再去過多地提醒他穿上鞋子自己打掃玻璃,如果樂樂因此而受傷需要去醫院等等,就是他自己承擔了自己失誤的后果。

這種方式主要是通過讓孩子「自食其果」,記住犯錯時候的情境以及教訓。

這與家長的打罵性質不同,家長的打罵是第三方讓孩子感受了「痛苦」,而自然懲罰則是讓孩子自己嘗到自己種下的「苦果」,這種記憶往往會更加深刻,孩子會記住這種不該犯的錯誤。

2.「冷靜期」

國外有一個很流行的處理孩子情緒的方法——timeout法則,就是當孩子情緒化的時候可以把孩子放在一個單獨的空間里讓他冷靜,簡單來說就是給孩子一個冷靜期;

還有一個是「冷靜盒子」——calm down box,都是用一種給孩子一個思考空間的方式來緩解孩子的情緒化。當孩子犯錯時,這樣的方法也同樣適用。

給孩子冷靜期并不是要冷落孩子,而是希望孩子通過冷靜自己想明白究竟錯在哪里,應該怎麼做才是對的。這種方式,比家長一味地說教更能夠讓孩子印象深刻「吾日三省吾身」其實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當孩子犯錯時,家長最好不要用自己經歷過的那一套來教育孩子,應該尋求正確的教育方式,讓孩子自己意識到錯誤,孩子才能夠更加樂于接受,并且改正。

搶先看最新趣聞請贊下面專頁
用戶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