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再對孩子吼叫了!牢記這「三個放手」和「兩個抓緊」

Wendy媽 2022/04/12 檢舉 我要評論

生活中,很多父母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習慣性的會使用 吼叫的教育方式。

對于家長而言,吼叫或許只是1分鐘的事情,但對孩子來說,所帶來的傷害有可能貫穿一生。

大聲呵斥、粗暴命令,是在教育孩子嗎?其實,這只是在對孩子發泄情緒而已。

通過「吼叫」的方法對孩子進行教育,雖然在某個特定時段,比輕聲細語更管用;

但是「吼叫」的教育法方法對孩子未來的成長沒有任何好處。

從心理學上來看,「吼叫」本身就是一種語言暴力,會對孩子的精神帶來嚴重傷害。

蒙臺梭利博士說:「每種性格缺陷,都是由兒童早期經受的某種錯誤對待造成的。」

任何一種心理疾病,如果追根溯源,都可以在童年時期找到所受創傷的陰影。

育兒路上雖然有不少坑,但牢記這「三個放手」

和「兩個抓緊」,就可以培養出一個優秀的孩子。

三個放手

教育孩子需要一種綿力,要順應孩子的感覺與節奏,錯誤的教育方向與方式,孩子會把你撞飛。

在教育孩子這件事上,父母要做到「 三個放手」,孩子才能更好地成長,將來才能更優秀!

1、放手讓孩子學會獨立

如果你愛孩子,就要學會慢慢退出他的人生。

龍應臺曾說,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

從在懷中須臾不離,到蹣跚著掙脫母親懷抱;

從哭鬧著不去幼兒園,到青春期對外面世界無比憧憬;

從獨自一人赴外地求學,到組建小家、生兒育女……

孩子終有離開父母的那一天,你終將要目送他闖蕩世界的背影。

你是想讓孩子有能力從容應對外面的風霜,還是要讓他做一輩子溫室里的花朵?

所有的父母,都希望孩子能夠獨立地生存下去。若要孩子獨立,父母必須舍得適時退出。

英國精神分析學家溫尼科特,曾提出過一個「 60分媽媽」的概念,很有指導意義。

根據溫尼科特的理論,孩子的心理發展經歷了絕對依賴、相對依賴和朝向獨立三個階段。

絕對依賴階段是0-6個月; 相對依賴階段是6-24個月,可能會延長一些; 朝向獨立是2歲之后,從相對依賴到朝向獨立是個持續的過程,并不是一個絕對的時期,不同的兒童顯現出不同的差異。

從孩子成長發育 階段性特點來看,孩子2歲之后,可以獨立行走,學會了抓握和運用自己的雙手,獨立意識也越來越強。

孩子2歲之后,母親就要逐漸減少對孩子的照顧,做一個「 60分媽媽」而不是繼續做一個凡事替代孩子做的「完美媽媽」。

這個時候,父母就要學會適當放手,把空間留給孩子去探索。

家長需要相信孩子,該放手就放手,安排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情,這樣孩子才能慢慢變得獨立。

2、放手讓孩子大膽試錯

孩子的錯誤對家長來說意味著什麼?不聽話、不懂事、笨、壞、無能、沒出息……

當孩子沒有達到父母的期望時,父母的壓力與煩惱倍增,瞬間失去理智。

習慣用懲罰的方式對待孩子,希望他們能吸取教訓,下次主動變好。

可是,我們卻忘了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孩子可能會犯錯,但他本身并不是個錯誤。

人非圣賢,孰能無過?

孩子在犯錯的過程中,其實是一個不斷學習和自我完善的過程。

不許孩子犯錯,才是對孩子最大的傷害。

羅曼羅蘭說:人生應當做點錯事,做錯事,才能長見識。

蒙臺梭利博士說:我聽了就忘了,我看了就記住了,我做了就理解了。

孩子的「犯錯」,很多時候是在不斷嘗試了解世界的規則,犯錯了并不可怕,教孩子正確面對并處理錯誤,這才是父母應該做的。

蒙臺梭利教學更是鼓勵孩子「犯錯」,老師也不會積極地去幫助孩子「改正」錯誤,為何?

很多蒙氏教具都具有錯誤控制的功能,即孩子通過教具的不斷試錯,能「修正」自己的錯誤。

蒙臺梭利博士在其原著《有吸收性的心靈》書中提到: 錯誤控制是一種方向指針,它能夠告訴我們所走的方向是正確的,還是偏離目標

愛孩子,就給他試錯的機會,那些被原諒過,被理解過的孩子,才能認真地回頭審視自己的行為,才能改正自己的錯誤。

3、放手讓孩子自由選擇

孩子到了5、6歲,有的家長會發現孩子有一個很大的轉變,即做任何事情都要先問一下父母的意見,很沒有主見。

不光在家如此,在外面玩耍也是這樣,總是愛跟著別的孩子,別人做啥他做啥。

大量實踐證明,孩子缺乏主見的原因,正是長期由父母幫忙做決定造成的。

一個從小就被安排、被掌控的孩子,最為可憐。

即使長大了,被「安排」成功了,也是一個沒有主見、任人擺布的「優秀綿羊」。

一個合格的家長,應該給孩子自主選擇的機會,而不是替孩子做決定。

倘若你足夠細心,就會發現,孩子自2歲開始,乃至1.5歲左右就喜歡說「 我自己來」。

孩子是在向成人表明,「 我能自己解決這個問題」。

蒙臺梭利博士認為,孩子在「工作」中才能成長,才能更好地發展其心智。

教育就應該打造一個以孩子為中心,讓他們可以獨立「做自己」的「兒童世界」。

作為成人,我們需要做的是幫助孩子讓他們自己去選擇,自己去思考,幫助他們正確地認識自己、認識他人。

當你發現孩子有點「獨立特行」,什麼事情都喜歡自己做的時候,就大膽放手,讓孩子去嘗試、去探索。

除開「放手」之外,還應「最少的指導,最大的耐性和最多的鼓勵」!

兩個抓緊

父母生而不養,養而不教,是造成一個孩子變成熊孩子的根本原因。

父母的陪伴是有有效期的,錯過了有效期,你再怎麼努力也很難教育好孩子。

三等父母,放任孩子;二等父母,讓孩子負重前行;一等父母,做好兩個抓緊,做孩子的榜樣。

1、抓緊培養好習慣

心理學家威廉詹姆士曾經說過:

「播下一個行動,收獲一種習慣;播下一種習慣,收獲一種性格;播下一種性格,收獲一種命運。」

好的習慣可以改變一個人的命運,決定一個人的一生。

瑪利亞·蒙臺梭利博士指出,3-6歲是孩子規則意識和早期行為習慣形成的關鍵期。

哈佛大學有研究指出:3-6歲是孩子性格、行為習慣培養最關鍵的時期,可以用「潮濕的水泥期」來形容。

孩子85%-90%的性格、想法、行為方式,都是在這個階段形成的。

6歲前若不給孩子養成好習慣,再好的教育都是無用的。

很多家長覺得孩子還小,忽視了對這些良好習慣的培養,認為這些都是小事情,孩子長大后再要求也不遲。

可是,真的是這樣嗎?

習慣的培養需要從小養成,一旦錯過了黃金好習慣的養成期,讓孩子養成了壞習慣,以后就很難糾正過來。

一年養習慣,十年改習慣。從小沒有養成良好的習慣,長大后很難糾正,這些不良的習慣甚至會伴隨孩子一生。

2、抓緊養成自律

自律的孩子往往都很優秀。

仔細觀察就會發現,身邊那些學習成績不錯、有著巨大潛力的孩子,都有著非常不錯的自律能力。

這種能力,會讓孩子一生受益。

孩子的自律也并不是天生就會形成的,而是需要后天培養的。

如何培養一個自律的孩子呢?

(1)制定規則是孩子培養自律能力的基石。

一個建立了規則的孩子,并不僅僅是「乖」,「聽話」和「好調教」;

更重要的是,遵守規則的生活保證孩子在秩序中成長,自發地建立良好秩序。

很多時候我們給孩子們制定計劃、委派任務,出發點都是為了孩子好。

但是如果不注意方式方法,讓孩子感覺自己是被威脅、被強迫、被控制著做這些事情的。

孩子們很可能就會用「非暴力不合作」的蒙混戰術,來進行他們自己的消極抵抗。

(2)幫助孩子認識和管理時間。

成人眼里,孩子經常有一種主觀拖延現象,總是推遲應該完成的事情,顯得拖拉磨蹭,一點都不自律。

培養孩子的自律性,就需要引導孩子養成有效地管理時間、高效地利用時間的好習慣。

教孩子認識時間,家長就要想辦法把抽象的「時間」具體化、事件化。

如果孩子能夠「看到」時間,將時間可視化,可以被孩子觀察到,那麼孩子對于時間概念的理解,就相對容易一些。

孩子能夠養成自律的好習慣,是解放孩子,也是解放自己。

教育孩子最大的問題,是該管的不管,不該管的瞎管。

睿智的父母,牢記這「三個放手」和「兩個抓緊」,育兒省力100倍。

搶先看最新趣聞請贊下面專頁
用戶評論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