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秒靜如處子,後一秒立馬動如脫兔。前一秒玩得開開心心,後一秒無端發怒,怎麼哄都哄不好。在兩歲之前,寶寶們都可以自由地表達開心、憤怒、悲傷、恐懼等各種情緒,可是如果爸爸媽媽無法捕捉這些信號,只能讓他們用哭鬧來表達自己的不滿。
情緒變化
如果用「可怕」來形容兩歲以後的寶寶,那麼兩歲以前的寶寶就可以用「變化」來形容。
英國心理學家塔維斯托克在《0-2歲寶寶想表達什麼?》中提出:面對兩歲前的寶寶,爸爸媽媽最應該做的事情就是關注、管理、回應他們的情緒。
兒童發展心理學家愛麗森提出:嬰兒的情緒就像一套裝備好的程式,需要爸爸媽媽在開採、協作的過程中進行系統升級。
美國心理學家埃裡克森提出: 0-2歲寶寶的心理會經過「基本信任&不信任」和「自主性羞怯&懷疑」的衝突過程。他們的情緒發展探索自己、探索社會、探索環境有很重要的作用。
孩子為什麼會出現第一叛逆期?
1、運動能力的發展
孩子從最初只能躺著睡覺,變成了一個可以依靠自己雙腿去看世界的獨立的小人兒,他的身體能力越來越成熟,日常生活中的很多事情都可以自己做了。因此,他們異常渴望擴大自己獨立活動的空間,不斷的去嘗試做新的事情。
可是我們因為擔心孩子會磕著碰著,動了不能動的東西,所以往往我們還會繼續阻攔和限制,於是孩子產生了反抗的情緒。
照顧一個隻懂得吃飯,睡覺的孩子和照顧一個有自己想法,還要到處去探索的孩子,哪個更容易呢?往往我們喜歡前者,覺得前者是個乖孩子,後者進入叛逆期了。那是因為前者還是嬰兒,而非幼兒。
2、自我意識的發展
新生兒不能區別自己和周圍的世界,但是隨著孩子的成長,他開始分的清楚自己和別人了。他知道這是自己的腿,這是自己的胳膊,自己哭的時候離開的媽媽會回來。
尤其是在幼兒兩歲後,他們可以漸漸分清「哪些事情是別人讓我做的」「哪些是我自己想做的」。但是,這種表現往往與成年人的規范相抵觸,進而讓幼兒產生了挫折感,最終導致幼兒的反抗行為。
3、心理需求的發展
隨著嬰兒變成幼兒,他的活動能力的增強,探索環境的機會增加,對世界的認知逐漸豐富,生理和心理的變化,導致孩子的需求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比如1歲前孩子靠媽媽餵食,但2~3歲時他很想自己動手吃完一餐飯,可又掌握不好力量,經常弄得到處都是。做父母仍用老眼光對他,要麼制止孩子的行為,要麼乾脆怕弄髒飯桌還要繼續餵食,孩子自然就很不滿意。
孩子的兩歲真的是可怕的兩歲,那麼對於「可怕」的兩歲,父母該怎麼做呢?
1、寶寶開始有了自己的認知
兩歲的寶寶,開始有了自己的認知,這時的寶寶開始認識到自我存在,獨立自主的意識開始漸漸萌生,會變的不順從,這是兒童身心發展的轉折,是符合心理發展規律的正常現象。
所以父母應該正確的認識寶寶的叛逆,當寶寶到了兩歲,不那麼順從,甚至有些執拗時,父母不應一味的批評指責,不妨採用鼓勵、支持和幫助的方法,首先尊重寶寶的獨立人格、滿足他的合理要求,若是不違反原則或不導致安全問題的事,父母也不用過分地限制干涉和指責。
2、寶寶能力不足,很多事情都做不到
兩歲的寶寶已經可以自己做很多事情了,語言表達能力也有了提升,獨立性也有了大大增強,但由於能力有限,在生活中還是有很多想做的事,無法靠自己的力量去獨自完成。
這個時期的寶寶好奇一切事物,運動系統也得到了發展,到了兩歲的時候,寶寶已經能夠熟練的按自己的意願走路,抓握,用簡單的詞語表達自己的想法,因此喜歡探索和嘗試,也可以自己去探索。
父母可以在沒有安全隱患的前提下,鼓勵和幫助寶寶去嘗試自己感興趣的力所能及的事。寶寶剛開始做時,可能做得不夠快,也不夠好,但父母也不能因此就否定孩子的能力,不能因此就直接幫孩子做,這個時候父母最好多一點耐心,可以引導孩子,這樣長此以往,有利於培養寶寶的獨立能力。
3、寶寶沒有辦法去控制自己的情緒
兩歲的寶寶,自我控制情緒的能力較差,父母應注重培養孩子的自我控制感和自主性。父母們大多都會發現,兩歲的寶寶很喜歡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
但由於彼此都處於,第一叛逆期,也就很容易會在玩的過程中因為溝通不暢而發生分歧,有時會因為爭搶玩具而鬧得哭鬧不停。所以,如果父母帶寶寶出去玩的話,最好讓寶寶自己帶一個喜歡的玩具。這樣一來,如果寶寶想玩別的小朋友的玩具,便可以分享自己的或者與小朋友交換,從而避免打鬧和情緒波動。
如果寶寶出現因為得不到某樣東西而滾地撒潑,父母也不要著急,應該等寶寶情緒稍穩定後幫他分析,告訴他正確的處理方式,讓寶寶知道如何溝通才能解決問題,同時要讓孩子明白撒潑打滾是無用功。
父母也要謹記少用欺騙和恐嚇對付寶寶,那樣做只會適得其反。隨著寶寶年齡的增加,情緒管理能力會漸漸變好。
Wendy媽有話說:
那麼你家孩子兩歲的時候,你又是如何引導他的呢?對於叛逆期的孩子,父母一定要多點耐心,多點關懷,做好引導和教育工作,幫助寶寶快樂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