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兒育女,是父母牽掛一輩子的話題。
看著孩子一天天長大,我想你一定會在夜深人靜或忙碌閑暇的時候,思考過這樣一個問題:
「我的孩子,要培養成為什麼樣的人?他長大成人之后要具備什麼養的質量?」
獨立、自信、創造力……這些詞,你一定想到過,并為之努力去培養過孩子。
不管是男孩,還是女孩,只要父母肯用心,用智慧和愛去培養孩子,為孩子樹立榜樣,孩子一定會長大成才。
父母的教育方式,決定了孩子的人生高度。
想要教出一個好孩子,這三點一定要注意。
不驕縱
社會上有一種現象,越來越多的工薪階層省吃儉用,拼盡全力卻只培養出了一個「富二代」。
說不得、打不得,遇見一點點困難,就想著逃避。只懂得安逸享樂,卻不愿意吃苦奮斗。
孩子之所以會變成這樣,與父母的教育方式有很大關系。
很多父母,對孩子一味的寵溺和有求必應,會讓孩子產生一種「 全世界都應該圍著自己轉」的錯覺。
培養出的孩子自然就會以自我為中心,自私驕縱,缺乏同理心。
富養孩子不是在物質上滿足孩子,而是給孩子提供一種教養。
這是對孩子個人質量、文化修養的一種投資,讓孩子見多識廣、有獨立意識、有主見。
教育孩子不僅要有溫度,更要有尺度。
蒙臺梭利教育理念告訴我們,父母可以友善而堅定的無條件愛著孩子,但不能以「愛」之名去驕縱他。
1、孩子任性妄為,不慣
每個孩子都有任性、不聽話耍賴的時候,這是孩子成長過程中必經的階段。
面對孩子的無理取鬧,很多父母剛開始的時候會堅持原則,但看著孩子越哭越心軟,最后讓步妥協。
不滿足就耍賴、哭鬧,生活中有太多的孩子嘗到了通過「哭鬧」爭取到「福利」,于是頻頻用出絕招「要挾」父母。
教育孩子,父母一定要有原則。
不能總是對孩子妥協,你妥協的次數多了,會讓孩子形成錯誤的判斷,即只要堅持哭鬧下去,總能得到我想要的。
2、孩子沒有規矩,不慣
教育孩子,一定要趁早。老話說:三歲看大,七歲看老。
所以,一定要在父母管教孩子有效期內教育孩子。
6歲前若不給孩子立規矩,再好的教育都是無用的。
立規矩,就是幫助孩子建立規則意識。
即讓孩子明白規則就是界限,知道什麼事情可以做,什麼事情不可以做。
孩子闖了禍,你包庇縱容;孩子犯了錯,你不以為然;孩子有了壞習慣,你睜一只眼閉一只眼。
就這樣,孩子在父母一次又一次縱容下,被寵壞了。
玩游戲、逃學、亂花錢,孩子長大之后,父母會發現,再也管不了孩子。
3-6歲,是給孩子立規矩的關鍵期。
這個時期如果沒有給孩子建立規矩,6歲之后再開始立規矩,將會非常困難,孩子家長都痛苦。
肯放手
高爾基說:「愛孩子,那是連母雞也會做的事,而真正教育他們則是一件大事。」
當我們打著「愛」的旗號,溺愛、包辦孩子的時候;
不僅自己十分辛苦,也在不知不覺中剝奪孩子學習獨立、自理的機會。
父母愛孩子,本是最美好的感情。
只是,很多時候,父母愛得太深、愛得太急,恨不得為孩子鋪好一生的道路,讓他一步走完。
卻忘記了,寬容過頭是縱容,寵愛過頭是溺愛。
有遠見的父母,懂得在該嚴管的時候嚴管,讓孩子懂得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
在該放手的時候舍得放手,讓孩子去嘗試,去體驗,去鍛煉。
1、孩子能做的事情自己做
蒙臺梭利博士有一句經典的名言:我聽了,就忘記了;我看了,就記住了;我做了,就理解了。
凡是孩子力所能及的事情,家長就要忍住不要幫忙,讓孩子自己去做。
勤于幫孩子做事,甚至包辦,孩子就會有依賴和被動性,而責任心也無從培養。
「 請幫助我獨立完成」,這是每個孩子天性的內在要求。
蒙臺梭利博士說,「永遠別去幫一個孩子,做他自己覺得能搞定的事情。」
如果你去參觀過蒙氏幼兒園,就會發現教室里有很多類似「過家家」一樣的教具:
倒水的、切的、剪的、掃地的等等,家庭中常見的很多物品,都能在教室中發現。
這些工作材料都是按照孩子使用的大小尺寸而定制,微縮到適合孩子方便使用。
孩子通過自己獨立做事情,掌握了抓、捏、剪、穿脫衣服、擦桌子等基本的自理能力。
這就是孩子們所說的「蒙氏工作」,蒙氏教育就是這樣一個「做」的過程,放手讓孩子自己做,孩子才會成長。
2、孩子可以自己做的選擇要鼓勵
有時候,孩子沒有主見,缺乏自主性,主要的原因在于家長太過「能干」。
什麼事情都替孩子計劃好,小到日常穿什麼衣服、吃什麼零食,大到報輔導班、興趣班,完全由家長一手操控。
不少家長怕孩子選擇錯誤,走一些彎路,替孩子做打算,本意是好的。
但路畢竟還得靠孩子自己來走,家長應主動給孩子選擇的權利,并告訴孩子要對自己的選擇負責。
只要孩子選擇的大方向沒有原則性的錯誤,家長應當適當放手,給孩子選擇的權利和自由。
勤使用
意大利教育家蒙臺梭利博士指出:
教育孩子的最高目標,就是要讓孩子能夠自立,無論在精神上、物質上都毋須依賴父母,對自己的思想和行為負責。
愛孩子,就要讓他做自己該做的事,并引導他參與到家庭事務當中。
家長要多創造條件,讓孩子有表現的機會,舍得使用孩子,而且孩子在「被使用」的時候也會有成就感。
1、安排孩子做家務
最近教育部最新發布了《義務教育勞動課程標準(2022)版》,文中提到了要為孩子制定 整理與收納、 家庭清潔、 烹飪、 家居美化等目標。
看了之后,我非常欣喜,我們小時候喜歡的勞動課又回來了!
記得我上學的時候,最喜歡的有兩個課: 體育課和勞動課。
擦玻璃、掃塵、拔草、校園清潔,即使累得滿頭大汗,也是樂此不疲。
這次教育部直接規定了,讓勞動課作為義務教育階段獨立課程,真是太及時了。
孩子小的時候,就應該學會做家務。
這下直接把家務當做一個課程讓孩子來學,有的家長再也沒有理由對孩子說「你只管學習,家務不用干」。
2、把「愛」藏起來,給孩子愛他人的機會
真正愛孩子的父母,要學會在孩子面前表現得「 弱」一點。
把你的愛「藏」起來,多給孩子一點愛他人的機會。
記得有一次晚上睡前想洗腳,我讓果爸幫我接水,他正忙于手頭的事情,隨口回了一句「我現在沒空,你自己來吧!」
我也沒在意,去忙別的事情了。一會果寶跑過來說「 媽媽,我們一起洗腳吧。」
剛想去拿盤子接水,走到衛生間一看,兩個小板凳已經放好,洗腳盆里也有了水。
當時那個感動呀,說了一句「有個女兒真好啊!」
沒想到就這樣一句話,卻是對果寶莫大的鼓勵,每到晚上臨睡前,她總是提前擺好小板凳,接好水和我一起泡腳。
孩子的轉變,讓我明白:父母要適當把你的愛「藏」起來,創造更多機會,讓孩子來愛你。
「只知憐惜孩子,不舍得使用孩子」,這是當今父母愛孩子最大的誤區。
實際上,愛孩子,就要舍得「用孩子」。
一個孩子被大人使用和需要時,才能感受到自己的價值,進而感悟到一種深深的愛意,并且產生強烈的責任感。
蒙臺梭利博士說:「我們對孩子所做的一切,都會開花結果,不僅影響他一生,也決定他一生。」
教育孩子,父母真的是有有效期的。
在孩子成長的關鍵時期,作為家長一定要盡心、盡力,不驕縱、肯放手、勤使用,一定會培養出一個優秀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