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陰真經,是金庸武俠小說《射雕英雄傳》中的一部武學奇書,博大精深,集合內功與外家武功為一體,是江湖中人人嚮往的武林絕學。
射雕英雄傳中,故事的一條重要線索就是九陰真經。 圍繞九陰真經發生了許多恩怨情仇,江湖爭鬥。
黃藥師徒弟梅超風陳玄風因覬覦九陰真經武功而偷走九陰真經下卷,從此走上暗無天日的亡命天涯路;
黃藥師妻子因為默寫九陰真經經文而難產而死,留下黃藥師的終身遺憾;
黃藥師因為妻子難產而離去,遷怒于桃花島弟子,將幾個徒弟趕出桃花島,從此桃花島門人凋謝;
周伯通為保護九陰真經不被壞人搶奪,漂泊江湖,後被困桃花島15年;
歐陽鋒為取得《九陰真經》,除掉江南五怪,栽贓黃藥師,後逼迫郭靖黃蓉默念九陰真經,後期逆練九陰真經,走火入魔,進入癲狂狀態,從此成了天下人的笑柄......
凡此種種,足以說明這部武學奇書對于江湖人士的致命誘惑和影響力。
馮衡憑驚人記憶力,默寫《九陰真經》經文
九陰真經這部武學奇書,為黃裳所著,黃裳有何神秘經歷?在什麼情況下創作了《九陰真經》這部曠世武學?
黃裳是金庸射雕英雄傳中《九陰真經》的作者,他也是射雕前期武功天下第一之人,他從沒有真正出過場,只是存在于人們的回憶和談話之中。
老頑童周伯通與郭靖
郭靖在桃花島與老頑童周伯通結為兄弟後,老頑童告知了九陰真經的詳細來歷。
周伯通道:「咱們大宋以前有個皇帝,叫做徽宗。徽宗皇帝信的是道教,他于政和年間,遍搜普天下道家之書,雕版印行,一共有五千四百八十一卷,稱為《萬壽道藏》。皇帝委派刻書之人,叫做黃裳……」---引自金庸新修版《射雕英雄傳》第十六回
需要說明的是,黃藥師姓黃,與黃裳卻沒有任何血緣關係,只是都姓黃而已
黃裳醉心篆刻《萬壽道藏》,久而久之,對道學獲得深刻的心得,領悟出武學中的道學道理。也成為了武林高手。
周伯通說道:「他生怕這部大道藏刻錯了字,皇帝發覺之後不免要收拾他,因此上一卷一卷地細心校讀。不料想這麼讀得幾年,他居然便精通道學道術,更因此而悟得了武功中的高深道理。他無師自通,修習內功外功,竟成為一位武功大高手。......」
周伯通道:「那黃裳練成了一身武功,還是做他的官兒。有一年他治下忽然出現了一個稀奇古怪的教門,叫做什麼‘摩尼教’,又叫‘明教’,據說是西域的波斯胡人傳來的。徽宗皇帝只信道教,他知道之後,便下了一道聖旨,要黃裳派兵去剿滅這些邪魔外道。不料明教的教徒之中,著實有不少武功高手,眾教徒打起仗來又人人不怕,不似官兵那麼沒用,打了幾仗,黃裳帶領的官兵大敗。他心下不忿,親自去向明教的高手挑戰,一口氣除掉了幾個什麼法王、什麼使者。哪知道他所ㄕㄚ的人中,有幾個是武林中名門大派的弟子......」---金庸新修版《射雕英雄傳》第十六回
黃裳作為大宋的欽差,前往剿匪,官兵大多被除掉,但是黃裳憑藉自創的道學武功,收拾了明教的幾個法王和門徒,另外還ㄕㄚ了武林中名門大派的弟子。
江湖恩怨,自古都是無法化解,矛盾升級,陷入無限迴圈。
被除掉的明教人士以及江湖高手的親屬必定找黃裳尋仇。
于是又不免產生武林爭鬥,黃裳遭到眾多高手圍攻,雖然武功精湛,但是寡不敵眾,身受重傷,最後只得逃命了。
事情還沒有結束,更大的悲劇發生了,因為仇家沒有報仇,于是將黃裳的父母妻兒全部除掉,此仇不共戴天。
黃裳為了報仇,尋了一處荒蕪之地,躲進深山老林,蟄伏練功。
黃裳憑藉與仇家交手時腦海中對敵人的武功招數的記憶,苦苦思索破解之法。
歷經數十年,終于每一個敵人所使過的古怪陰毒招數,他都想通了破解的法子。因此他的武功也極為陰狠,充滿復仇的火焰。
因此我們就不難理解,為什麼九陰真經中的外家功雖然厲害,卻陰狠毒辣了!
待到黃裳學成出山,神功大成,武功天下第一,已經是40年之後的事情了。他心懷期待,遍尋昔日仇家,卻得知仇家都一一死去,是老去了。
只找到一個六十多歲的老太婆(昔日十七八歲的姑娘),也就是曾經的仇家,此時的黃裳心灰意冷,陷入人生的思考:縱使自己武功天下第一,到頭來也免不了生老病死,化為塵土。
時光是無情的,誰都無法躲過。黃裳此時已經是七八十歲,行將就木。
他花了這幾十年心血,想出了包含普天下各家各派功夫的武學,包羅內功,外家功夫,以及各門各派的武功精華和克制技巧,40年苦心孤詣,寒暑苦練,這番心血豈能就此湮沒?
武功必須流傳下來!
于是他將所想到的武學精要和平生所學寫成了上下兩卷經書,也就是流傳于後世的曠世絕學《九陰真經》。
關于黃裳人物的歷史原型
北宋宋徽宗趙佶,是一位風流天子。他對琴棋書畫,詩詞歌賦,都有涉獵,他也是一位道學愛好者。宋徽宗尊信道教,大建宮觀,自稱「教主道君皇帝」。(他也是後來靖康之恥的主人公,遭遇亡國之恥。)
當時道家典藏尚未有系統的資料,于是宋徽宗在(1111─1118),下詔天下,搜訪道教遺書,設立經局,敕令道士校訂,欽令龍圖閣學士福州郡守黃裳負責役工鏤板雕印,共五百四十函,五千四百八十一卷,稱為《萬壽道藏》。
由此可見,真實歷史上《萬壽道藏》是確實存在的。金庸寫《萬壽道藏》是有歷史依據的。
黃裳(1044一1130)字冕仲,號紫玄翁,延平(今福建南平)人,曾博覽道家群書,具有較高的造詣。歷史上的黃裳,是一位北宋的狀元,做過福州郡守,精通道學,編寫過道家道藏《萬壽道藏》,他也是一位文學家和詞人,留下許多精彩詩詞。
金庸的武俠小說往往借助歷史背景,以歷史人物為原型進行構思創作,這正是金庸小說受人青睞和吸引讀者的原因之一。
歷史上的黃裳,精通道家典籍,編寫的《萬壽道藏》,那只是一部道家典籍,而不是武林絕學。
黃裳也並沒有創作出《九陰真經》這樣的武學典籍。
金庸小說中的九陰真經與《萬壽道藏》的相同之處在于,九陰真經武功糅合了道家武學,屬于道家武學的一部分。金庸根據《萬壽道藏》,展開大膽想象,構思出了武林曠世絕學《九陰真經》,構思之巧,值得點贊!
九陰真經,貫穿金庸射雕三部曲《射雕英雄傳》《神雕俠侶》《倚天屠龍記》三部長篇小說中,構建了充滿神秘色彩的江湖世界,另無數讀者為之著迷,為之神往。
論武俠江湖,讀百家之言,成一家之趣,我是天空之城,喜歡我的文章,歡迎點贊分享,大家下次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