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期孩子若是有這5種表現,家長要小心了,可能是抑郁的前兆

Wendy媽 2023/04/12 檢舉 我要評論

青春期這個話題,家長們一提起,或許就非常頭疼了。

曾經無比乖巧的孩子,進入青春期之后,開始變得叛逆、不愿意和父母溝通等等,這讓父母覺得,自己疼愛這麼多年的孩子,是不是疼錯了?

其實,幾乎沒有孩子不會有青春期的問題,但是,這時候父母對待青春期的態度,也就決定了孩子青春期問題的嚴重程度。

如果父母處理錯了,那麼孩子很有可能便抑郁了。

現在這個社會下,孩子的壓力還是比較大的, 一旦在遇上抑郁,那麼結局可能父母承受不起。就如前段時間鬧得沸沸揚揚的 胡某宇事件,最終調查出來,也是這個原因。

青春期問題最極端的,便是抑郁,而孩子在陷入抑郁之前,其實也是有前兆的,家長們可以仔細觀察一下,自家孩子是否有這些表現,如果有,那麼家長一定要重視了!

01 青春期孩子若是有這5種表現,家長要小心了,可能是抑郁的前兆

這5種表現,是抑郁之前出現機率比較高一些的表現。

前兆一:孩子成績大幅度下降

這種尤其會出現在原先成績很好的孩子身上,在他們有抑郁傾向之后,學習的時候注意力非常難集中,學習效率降低,自然會影響學習成績。

就家長最直觀的看到的,就是不斷下降的成績。

這時候,孩子或許還比較聽話,但是,在乖巧的外殼之下,他們的內心備受煎熬。

對于這一類孩子,大多學習壓力比較大,家長給到孩子的要求也會非常高。只是,物極必反。

前兆二:孩子精神不佳,興趣乏乏

人在抑郁的時候,心情是非常悲觀的,這時候,已經很少有東西能夠讓他們提起興趣了,哪怕是平時非常喜歡的興趣愛好,比如畫畫、唱歌等等。

興趣愛好在一定程度上能夠解壓,但是連興趣愛好都不愿意再觸碰,孩子哪里還有機會解壓?

這時候的他們,真的非常不開心,無法找到一樣東西,能夠治愈自己。

前兆三:孩子性格出現大的變動

心理層面出現問題,孩子的性格,也容易出現比較極端的變化。

比如,原本一個活潑開朗的孩子,開始變得內向自閉;

比如,原本一個性格還比較溫和的孩子,開始變得暴躁、易怒;

比如,原本一個非常自律的孩子,但是卻不愛做作業、做事情拖延等等。

抑郁,讓他們摒棄了原本快樂的自己,開始攻擊自己、攻擊別人。

前兆四:身體狀況欠佳

認識的一個寶媽,家里有個正在上初三的女兒。有一段時間,女兒開始厭食、暴瘦。一個月的時間,女孩就從120斤瘦到了100斤。原本還覺得女兒瘦了好看的母親,發現女兒的體重還在往下掉,是真的嚇著了。

寶媽擔心孩子是生病了,便帶去醫院檢查,檢查了很多科室,都沒什麼問題, 最后一位醫生建議,帶孩子去看精神科,而后精神科的醫生診斷,孩子是抑郁了。

抑郁的原因很簡單,學習壓力大、父母關系惡劣。

除了身體生病,會導致一個人出現失眠、暴瘦、厭食、精神恍惚等情況,還有心理生病,也會造成這樣的后果。

前兆五:孩子有自殘的傾向

孩子如果出現割腕、劃傷自己、打自己等自殘行為,那麼說明孩子的抑郁情況,已經比較嚴重了。

短時間內,或許孩子還不會輕生,但是,在他們傷害自己的時候,其實就是一種對內的宣泄方式,他們不斷在嘗試「瀕臨絕境」的感覺,這時候的他們, 已經壓抑到自己都無法找到自己了,只想解脫。

02 家有青春期「抑郁」孩子,家長該怎麼做?

孩子:「媽媽,我不想學習了!」

媽媽:「不學習,你以后該如何在這個社會中自處啊?」

這樣平平無奇的一段對話,如果是孩子調皮地一問,那麼無傷大雅。但是, 如果是一個抑郁的孩子問的,那麼父母的回答,對孩子來說,就如當頭一棒。

不要覺得孩子玻璃心,即便是玻璃心,也是家長養出來的,沒什麼好抱怨的。

父母要做的,其實很簡單,那就是 「拉」孩子一把,不要讓孩子在「抑郁」的泥潭里,越陷越深。

首先,家長擺正心態

孩子在陷入抑郁之后,很多家長的第一想法,可能是:孩子這不學習,未來可怎麼整?

但是,家長一定要擺正心態,那就是: 只要命在,一切都還有機會。

家長這時候將重心,從孩子的學習轉移到孩子的身心健康上來,其實,就簡單多了。

其次,給孩子情感維度的建設

抑郁的孩子,他要的已經不只是父母給的關愛,他還需要共鳴、理解,需要多維度的情感,才能將孩子脆弱的心靈給彌補完整。

比如,孩子不愿意上學。

家長將關注點從學習轉移到孩子的心理健康上來之后,便是去理解孩子,為什麼不想要上學,而不是找能夠讓孩子上學的方法。

在共情了孩子之后,孩子得到了理解,接下來,便是孩子慢慢地消化,走出這個「泥潭」。

最后,求助醫生

在孩子的抑郁達到一定程度,父母無法改變,甚至危及生命的時候,家長一定不要猶豫,趕緊帶孩子去求助醫生。

現在的心理醫生,還是很專業的,無論是心理療愈,還是藥物輔助,在一定程度上,都能夠幫助到孩子。同時,醫生還能夠給到家長一些不錯的建議,有助于家長輔助孩子,盡快走出這一段黑暗的世界。

寫在最后:

其實可怕的,并不是青春期,而是家長不重視孩子的青春期,不重視孩子的心理狀態。

搶先看最新趣聞請贊下面專頁
用戶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