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挖出一銅牌,顛覆歷史,學者:難怪數十萬明軍覆滅于土木堡

网瘾少女 2021/12/08 檢舉 我要評論

西元1449年,明英宗朱祁鎮在太監王振的攛掇下,效仿明成祖朱棣,親征蒙古瓦剌部。然而由于王振的瞎指揮,導致數十萬明軍慘遭蒙古鐵騎圍殲,幾乎全軍覆沒,而明英宗本身也被也先太師俘虜。而這場慘敗,也被稱為「土木堡之變」。

從兵力上來說,明軍實際佔有絕對優勢。據考證,明英宗率領的明軍號稱50萬,除去衛所缺額,也有20餘萬之多。在20萬大軍中,擁有裝備有先進火器的三大營,還有名將張輔坐鎮。反觀瓦剌,滿打滿算也不過3萬騎兵。可以說,明朝在土木堡的慘敗是非常不正常的。即使會失敗,也不可能到全軍覆沒、皇帝被俘的地步。那麼,明軍到底是如何走向末日的呢?

米努辛斯克市,位于蘇聯南西伯利亞地區,此地位于葉尼塞河上游,與我國新疆及蒙古國毗鄰,自然環境較為優越,曾是瓦剌最核心的領地之一。

1978年,在米努辛斯克市西南郊,工人在修建一處甜菜村建築時,挖出了一塊做工精美的銅牌。這塊銅牌呈圓形,直徑約為70 毫米,上下高(加上荷葉狀柄)約98 毫米。正面中部豎列陽刻篆書「駕牌」二字,左側豎列陽刻楷書「出京不用」4 字。右側豎列陽刻行楷「調字八百玖拾壹號」8 字。駕牌背面豎刻五行楷書: 「禦馬監隨駕官軍勇士懸帶此牌,無牌者依律論罪,借者與借予者罪同」共28 字。

蘇聯考古學家拿到這塊銅牌後,認為此物來歷不凡,因此立即聯繫了中國專家。經過交流和討論,中方專家認為,這塊銅牌是明代皇城禁苑使用物,屬于官制大內通行憑證。出入宮廷者,必須攜帶相應的符牌,否則就會治罪,這是當時宮城禁地的主要安保措施之一。

從這塊銅牌背後的漢字來看,這塊駕牌屬于一位禦馬監宦官。所謂禦馬監,是明朝宦官二十四衙門之一,和司禮監並稱為明朝宮廷最重要的宦官機構。相比于從事文職的司禮監,禦馬監主要從事安保工作,主要負責統領禁軍,出鎮諸省,外使監軍,提督西廠。因此,禦馬監的宦官均為弓馬嫺熟之人。

從明成祖朱棣開始,禦馬監宦官多由韃官擔任。所謂韃官,也就是少數民族官員。由于蒙古、女真人皆善于騎射,因此禦馬監宦官也多來自于這兩個民族。在土木堡之變中,隨同明英宗出戰的,就有兩位禦馬監宦官,他們分別是喜甯和跛兒幹。其中,喜寧是女真人,跛兒幹是蒙古人。

在土木堡之戰中,明軍作戰不利,隨時有崩潰的危險。然而就在這時,本應負責明英宗安全的喜甯和跛兒幹竟臨陣叛變。其中,喜寧在明軍和敵人于土木堡相遇後,立即投降,並且作為瓦剌嚮導反擊明軍; 而跛兒幹則在陣前投陣,倒戈「射死內史黎定」。由此,明英宗不僅失去了大內勇士的保護,而且還因喜寧等人的叛變而陷于孤立無援。更嚴重的是,喜寧還明瞭明英宗的行蹤。

一般而言,軍官的投降必然也會帶動部下投降,喜甯和跛兒幹的叛變,必然代表一大批禦馬監太監的叛變。可以說,明軍的徹底失敗完全源于「內部爆破」,不僅僅只是前軍的崩潰以及王振的瞎指揮。

若禦馬監等大內勇士仍能保持忠誠,或許明英宗還能突出重圍。然而當身邊人發動叛亂,那麼明英宗的被俘便已不可避免了。

最終,明朝數十萬大軍全軍覆沒,文武官員戰死數十人,連名將張輔也死于亂軍之中。從此,精銳的三大營全軍覆沒,京師門戶大開,立國還沒有百年的大明有滅亡的危險。若非少保于謙力挽狂瀾,明朝或許就將重演「衣冠南渡」的悲劇。

喜甯、跛兒乾等叛徒投降瓦剌後,將自己隨身攜帶的駕牌帶到了西伯利亞,直到再次被挖出。不過喜甯等叛徒也沒有得意多久。土木堡之戰僅僅一年後,也就是1450年,明朝設計誘捕了喜寧,並將之淩遲。但他帶給明朝的傷害,絕不是千刀萬剮就能抵償的。土木堡之戰後,明朝徹底失去了出擊塞外的勇氣,而強大的明朝也從此走向了衰落。

外敵並不可怕,可怕的是內奸。

搶先看最新趣聞請贊下面專頁
用戶評論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