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位心理咨詢師表示:孩子「窩里橫,外面慫」是很多家長咨詢的問題,沒有家長希望自己的孩子在家里是條霸王龍,在外面又非常膽小容易讓人欺負,對于「窩里橫,外面慫」的孩子,為什麼不能平衡一下,對于孩子的這種性格,家長也很為難,但又沒有辦法。
孩子為什麼會「窩里橫,外面慫」?
表姐的女兒月月就是一個很典型的「窩里橫,外面慫」,有一次我去表姐家里,月月正在玩積木,她奶奶走出去掛衣服的時候不小心撞到了積木,積木直接倒了,月月便開始發火罵奶奶是老巫婆,甚至還動手抓了奶奶。
奶奶也沒有生氣非常寵溺地跟月月說:「你等奶奶掛好了衣服給你拼」,下午在桌上吃飯的時候,月月因為感冒不能吃肉,她就開始發火,表姐看著她發火就妥協了,去廚房給她做了不放辣椒的肉。
吃完飯我帶著月月出去玩,月月正在蕩秋千,幾個孩子過來了,他們要月月下來,還推了月月一把,我以為她會還手,沒想到她過來撲在我的懷里哭,在家里分明隨便給人發脾氣的啊?為什麼出來之后就變得這麼慫了?
孩子「窩里橫,外面慫」的癥結究竟在哪里?為此我查了不少的資料,發現主要是家長犯了這3個錯
一、父母的一味妥協溺愛
電視劇《都挺好》里的蘇明成,在母親的溺愛下就養成了典型的「窩里橫」,面對外人時彬彬有禮,不敢亂發脾氣,一到家里啥事都干得出來。
北京師范大學教育學碩士、親子咨詢師楊杰老師表示:媽媽的一味妥協,孩子只會從媽媽身上學到兩樣東西
第一,發脾氣;
第二,只要堅持發脾氣,媽媽就會妥協。
表姐對月月就是這樣,一味地妥協,這就導致月月每次都會給表姐發脾氣,她知道無論自己怎麼樣發脾氣,媽媽都不會生氣還會愛她,爺爺奶奶對月月更是寵愛,因此她在家里非常「橫」,在外面沒人會寵著她,發脾氣是沒用的,因此她在外面會變的很慫。
二、父母的越俎代庖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M•斯科特 • 派克表示:「真正的愛的本質之一,就是希望對方擁有獨立的人格」。
很多父母會幫助孩子做一些事情,比如孩子想要蕩秋千時去找正在蕩秋千的小朋友:「能不能讓給妹妹坐一下」,孩子應該和同學的交流的時候父母代替孩子去和同學交流了,這樣的越俎代庖導致孩子沒有屬于自己的獨立的人格,遇見陌生人不會相處,不知道該怎麼辦,會變得很慫,但因為父母對孩子寵溺,孩子就會給父母發火。
三、父母中有人是這樣的性格
紀伯倫曾言:你的兒女,其實不是你的兒女,是照見你真實模樣的鏡子。
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鏡子,也就是說,孩子的樣子很大一部分是學習父母的,如果家里有「窩里橫,外面慫」的人,孩子就可能會學習這種質量,比如說父親有這樣的性格,在外面受了委屈之后不敢發泄,回家發泄給自己的家人,孩子就 可能會學習父親的這種行為,給家里人發火,在外面卻很膽小,遇到人連招呼都不敢打。
孩子的「窩里橫,外面慫」就是一種壞性格,好性格可以影響人的一生,壞性格同樣也可以,父母要是真的為孩子好,就不要讓孩子養成這樣的壞性格,父母要讓孩子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在家里不蠻橫、不亂發脾氣,在外面不膽小、不害怕,從而養成好的性格。
父母首先要做到要讓孩子獨立,不要一直寵著孩子,寵溺對孩子完全沒有好處,愛和溺愛是兩件完全相反的事情,在家里也要以身作則,當好孩子的第一任老師。
好的性格可以影響人的一生,性格是可以塑造的,孩子小時候便是很好的性格塑造時期,父母可以抓住這個時機為孩子塑造一個好的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