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越是心軟和嬌慣,越容易養廢一個孩子;教育孩子,小時候要狠管,長大后給他翅膀。
「你給我讓開,就不讓你這個老東西坐!」
無法想象,如此惡言,竟然出自一個年幼的孩子之口。
這一幕,真實地發生在北京某捷運上,一個五、六歲的小男孩,怒氣沖沖地指著奶奶,張揚跋扈地叫囂著,命令她給自己讓座。
奶奶一天往返多次接送孫子,身體吃不消便坐下休息,小男孩不去坐其他空座,卻偏偏沖老人發飆,他的惡劣行為,震驚所有人。
當有乘客看不下去好心勸阻時,男孩更是怒懟道:「上一邊去,不要管我!」
在男孩心中,既缺乏尊敬老人的善念,也沒有遵守公共秩序的規則感,他的未來,無不令人擔憂。
但是好好的孩子,為什麼會變成這樣?
有位網友說出了真相: 「什麼樣的家教,成就什麼樣的孩子。」
孩子生來如同一張純潔的白紙,他被渲染成何種顏色,描繪出何種圖案,全藏在父母平時的教育和影響之下。
熱衷于「慣」孩子的父母,看似給了全方位呵護,實際上,卻在用一種隱秘的方式,殘害孩子的心靈,撕碎他們明媚的未來。
01
從小被「慣」的孩子,早晚會狠狠栽跟頭
看過一部由真實事件改編的電影《冰裂》,被片中一對母子,震碎三觀。
男孩田義出身于知識分子之家,母親是個有文化的大學老師,面對兒子三番五次惹是生非,她卻選擇了毫無原則地「慣」。
小學時的田義,看到女孩小娟正在馬路上彎腰掃地,便教唆小軍去拖拽她的褲子,事情鬧大后,小娟父母前來理論,田義媽媽一臉不屑,言辭污穢不堪,盡是為兒子開脫:
「我兒子讓小軍去他就去嗎?說不定還有別人脫呢!」
把小娟父母氣走后,田義媽媽像贏了一場戰爭般趾高氣昂,但她尚未意識到: 這種護短,輸掉的卻是自己的孩子。
從那之后,田義的行為變得更加肆無忌憚,他剪下鄰居家的紗窗去網魚;看到別人在菜窖里取東西,他使壞往里灌水;學習太辛苦,干脆退學回家……
如此種種,都無一例外地受到母親袒護,這也鑄就了田義不學無術、自私狂妄的個性。
終于有一天,他為掙黑錢打架致人重傷,自己也因此被判重刑,受到社會狠狠地懲罰。
此時此刻,母親也再無辦法「拯救」他,早年盲目的「愛」,現在看來,卻成了一味毒性十足的毒藥,毀掉了孩子一生。
英國作家威廉·戈爾丁說:
「一個孩子,如果沒有得到及時的教育和制止,在沒有制度約束、懲罰機制的情況下,很容易做出野蠻的舉動,生物性中的惡便傾瀉而出,并產生巨大的破壞力。」
父母毫無底線地縱容,為孩子的所有行為進行合理化解釋,選擇性忽略行為的惡性后果,只會養育出價值觀扭曲、規則感匱乏和人格不健全的孩子。
這些孩子,心中埋下的是偽自由,將來結出的是罪惡之果。
就像在電影院里,孩子公然拍打巨幕父母卻視而不見;
把親戚的昂貴化妝品摔得稀碎的孩子;在書店大聲讀書被制止,卻揚言「抽你丫」的孩子……
如果父母一味的「慣著」,不及時管教和引導,孩子很可能墜入行為逾距、叛逆、暴戾的深淵。
02
從小被愛的孩子,人生才能走得更順暢
相比急切袒護孩子,江蘇一位媽媽,用行動詮釋了「愛」孩子的真諦。
男孩不小心把乳膠漆撒到了人行道上,地面上、電線桿上都是白花花的一片。
開始,男孩沒有意識道問題的嚴重性,但是當他看到媽媽氣憤的態度,才明白自己的錯誤。
于是,母子兩人一起,帶著各種工具清洗了地面,一直干到凌晨兩點。
試想,如果這位母親,選擇相反的教育方式,而是告訴孩子無所謂,那麼,孩子在犯錯時,就會一直等待父母兜底,永遠學不會擔當和責任感。
而 這位母親的智慧之處,就在于用有原則的愛,給孩子上了一堂生動的德育課,輸入的是規則和秩序,收獲的是一個有教養、界限感滿格的孩子。
《管教的勇氣》里寫道:
「教育孩子,小時候要狠管,長大后給他翅膀。」
沒有天生懂事的孩子,只有用心雕琢、舍得管教的父母,這才是真正的愛孩子。
看過一位網友的故事,印象深刻。
他小時候調皮,經常從自家4樓的窗戶往外扔蘋果核、香蕉皮、紙團,覺得新鮮刺激。
樓下的空地上,鋪滿了他投出的垃圾,后來媽媽發現后,嚴厲地批評了他,向他解釋了行為的危險性和破壞性,非常不文明。
媽媽還領著他,頂著酷熱烈日,到樓下把垃圾一個一個撿拾干凈。
這雖是一段童年的小插曲,但是它的影響卻貫穿了自己的整個成長。
他懂得了 思考行為的后果、用同理心感受他人的想法、學會自我管理和約束,直到現在,這位網友都很感激媽媽的教育。
有這樣一個比喻:
「如果懸崖邊上設有欄桿,那麼人就敢靠著欄桿往下看,因為不會害怕摔下去。如果沒有欄桿,大家在離懸崖很遠的地方就停住了,更別說站在懸崖邊緣往下看了。」
父母建立的規矩,便像這道懸崖邊的欄桿,它并非捆綁孩子的手腳,而是讓孩子享受到邊界內的自由。
有遠見的父母,都會在規則的約束下,讓愛的漣漪蕩漾,而不是把撒手不管,當成釋放天性。
03
愛與規矩并行,是最好的家教
《愛與規矩》中這樣寫道:
「為了愛,你要忍心給孩子做規矩。為了愛,你也要忍者情緒給孩子做規矩。」
唯此,才能幫助孩子既成年,又成人,既舉止得體,又感受到家庭滿滿的愛。
那究竟如何立規矩呢?這里有三個建議。
1)從生活細節開始,融入規則意識
教育即生活,生活亦教育,別小看日常的點滴小事,它們都在為孩子的未來埋下伏筆。
尤其欣賞「虎媽」應采兒對兒子Jasper的教育方式,規矩立得毫不含糊,從飯后幫助長輩洗碗,玩具不可以占用公用客廳,再到做錯了事情要真誠道歉,應采兒的「狠心」和遠見,把兒子培養成了一個謙和有禮、受歡迎的小暖男。
父母可以從孩子日常小事開始,悄悄播撒下規則感和是非觀,如此,孩子的心里才能樹起邊界,學會自我約束。
2)選擇恰當的方式,讓孩子容易接受
國外有一位爸爸,為了阻止女兒穿超短裙上學,把自己肥碩的身體,塞進了一條超短褲中,然后在女兒面前走來走去。
這位爸爸用辣眼睛的身材和腦洞大開的操作,女兒被逗的前仰后合,接受了父親的建議。
很多時候,父母由于太強勢,立規矩的效果很差,很容易激發孩子的逆反心理。
如果在溝通中,融入更多的平和和尊重,以及游戲力的元素,將更容易走進孩子內心,贏得真正的合作。
3)舍得「罰」,教會孩子反思
當然, 「罰」的目的和方式,都不是為了制造痛苦,而是為了讓孩子獨立思考和更好成長。
記得在一個綜藝節目中,夏克立的女兒不顧節目規則和爸爸反復要求,還是忍不住誘惑,偷吃了好幾顆糖果。
爸爸看到女兒的表現后,并沒有大發雷霆,也沒有置之不理,而是給了女兒一個小「懲罰」。
他讓女兒獨自站在外面,然后輕輕撫摸她的頭髮,緩緩地說:「你先來回憶剛才發生了什麼,你哪里做得不對?」
這個「自省」的機會,讓女兒夏天認識到了自己的失誤,將來面臨同樣的情境,一定能給出更堅定的答案。
其實,這個「隔離期」的設立,會 給孩子創造反思和行為審視的機會,幫助他們內化行為規范,更自律,更遵守規則。
每一個行為塑造的關鍵期,父母舍得「罰」,孩子才會有敬畏心和界限感。
04
《戰國策》有言: 「父母之愛子,當為之計深遠。」
父母越是心軟和嬌慣,越容易養廢一個孩子。
真正有價值的愛,從來不是對孩子百依百順的遷就,和毫無底線的縱容。
而是會用以約束為前提的自由,賦予孩子正確的三觀,得體的舉止和健全的人格,從而由內而外,修出根植于心的教養。
最后,愿父母都能撥開「慣」的迷霧,邁入「愛」的新境界,這才是一個家庭最大的福報,也將是陪伴給孩子終生的珍品。
共勉。